聞集團的人卻解釋說,大老闆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犯錯就捲鋪蓋走人。事實上,這些員工的工作就是製作、印刷一份報紙,一份默多克家的報紙。
對於很多記者而言,與默多克對著幹已經成為自己職場生涯的主要動力。《紐約時報》執行主編比爾?凱勒和他的老闆、《紐約時報》發行人小阿瑟?蘇茲貝格逢人就說,聽默多克在雞尾酒會上講笑話真是一個記者這輩子最悲哀的事了。比爾?凱勒還嘲笑新聞集團的發言人加里?金斯伯格說:“你怎麼能給那樣的人賣命呢?”後來《紐約時報》日益把“非默多克報紙”當成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同行對默多克的這種評判和他自己的看法相近:世上分為兩種人,第一種人看不上他,這就使得他也更討厭這種人;第二種人是替他工作的,自然也是對他頂禮膜拜的。
眾所周知,對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感到最不滿的記者往往自己過得也不如意。他們之所以不滿意,是因為他們的鐵飯碗有可能不保,他們的影響力日益削弱,他們的工作壓力在增大,收入卻在減少,因此得知默多克收購了《華爾街日報》更讓他們覺得很煩躁。然而替默多克打工的記者都更高興了。作為新聞集團的員工,你在業界的影響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還有所提升。福克斯新聞網和《紐約郵報》的記者都因為影響力的擴大而感到慶幸。大老闆默多克本人很縱容自己的下屬,哪怕你像比爾?奧賴利那樣出言不遜,或是像《紐約郵報》第六版“閒話”專欄的主編理查德?約翰遜那樣收採訪物件的錢都沒有關係。
前言 變革先鋒?(4)
現在,默多克也在向越來越多的人宣揚自己殘酷的動機,他想把《華爾街日報》當做和《紐約時報》分庭抗禮的斧鉞,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紐約時報》是藐視默多克的大本營。
如果說世上最好的報紙有兩份的話,那麼默多克收購其中一份的目的是要把另一份報紙給搞垮(新聞集團外的記者認為,默多克有可能毀掉《華爾街日報》)。對於默多克本人而言,這就像一種尋仇行為,也有可能是一種可行的商業戰略。
這是報界的一場肉搏大戰,也有可能是最後一場大戰了。
我開始寫作這本書的幾周後,默多克表示會接受我採訪的訊息也傳開了(這也有可能意味著我已經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或者有出賣靈魂的危險),我在曼哈頓的一家電視演播廳碰巧遇到了《新聞週刊》以正直、剛毅著稱的資深記者喬納森?奧爾特。
“我希望你能夠好好利用能接觸到默多克的機會,”奧爾特直言不諱地對我說,“把他榨乾。”
“這不正是我們平時的工作方法嗎?”我略帶嘲諷地回答。
奧爾特繼續一針見血地說:“你必須要捫心自問,這對國家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反正默多克對這個國家是有害的。”
著名記者蒂娜?布朗欣賞默多克在倫敦報社雲集的艦隊街成功的經歷,主動告訴我有些問題在採訪時不要提,並建議我在書中就是向世人介紹默多克的“道貌岸然”(這也是蒂娜?布朗身為記者覺得會遇到的心魔)。
朱迪絲?里根曾是默多克手下的干將,也是默多克式工作方法和價值觀的踐行者,她於2007年秋天起訴她所遭遇的各種暗算。儘管朱迪絲?里根也贊成小報理念,但是反對默多克的記者馬上就開始重視她了。事實上,你只要成為默多克的敵人,那麼馬上就能成為其他受人尊敬的記者的朋友。
把默多克刻畫成惡魔的人很多,但如果你要想了解他的下屬是如何看待他的,卻並非易事。在一次採訪中,我逼問《紐約郵報》的編輯科爾?艾倫對默多克的看法,他的回答是:“默多克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記者,他能完成世上所有記者需要乾的活。”倫敦《太陽報》主編麗貝卡?韋德興致高昂地告訴我說,她翻來覆去一個晚上,從多個角度思考到底是什麼成就了默多克的豐功偉績,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默多克是個“天才”!
隨著對道瓊斯的收購大戰如火如荼地進行,記者也逐漸分化成兩派陣營:很多報紙的頭版都對默多克大張撻伐(《紐約郵報》就對默多克展開了敵意調查);而很多報紙的商業版又懷揣極大的好奇心,目不轉睛地盯著默多克的一舉一動。
在收購道瓊斯的過程中,《華爾街日報》的記者不僅擔任著班氏家族喜怒哀樂的記錄者,也成了這些情緒的散佈者。《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其實代表道瓊斯的股東向默多克發起了一場戰爭。
隨著收購道瓊斯交易的完成,各大媒體都忙著息事寧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