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外人對默多克的成就總是估計不足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的心腹中很少有能力特別出眾的人,他的團隊算不上是一支最強大的隊伍。儘管如此,默多克的心腹還是一個至少能俯首聽命而且忠心耿耿的團隊。 。 想看書來

蝴蝶效應(3)

當然,隨同默多克在1973~1974年間來紐約的心腹,他們在紐約人生地不熟,之前都沒有在紐約做過生意,他們的表現自然也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後來,默多克把他們都打發回了澳大利亞,而選擇在本土僱用新的幫手,這些幫手很快就學會了唯默多克馬首是瞻,這些人當然也算不上是一流的精英人才。

為默多克工作的人都是一些隨從者和應聲蟲,他很留意不要給自己培養什麼與他叫板的合作伙伴。

伯特·哈迪(Bert Hardy)是默多克1972年在倫敦聘用的一位廣告銷售業務主管,在為默多克工作了11年之後被解僱。伯特·哈迪形容為默多克工作的這些年是他個人職業生涯中最不可思議而又最讓人感到滿足的一個時期(默多克的很多助手都有類似既怕又驚的感覺)。伯特·哈迪早就察覺到默多克是與眾不同的一個商人。但是默多克到底什麼地方與眾不同,他為什麼會與眾不同,這些問題在伯特·哈迪看來依然是個不解之謎。

還有讓哈迪疑惑不解的事情。默多克本來是一個在澳大利亞和倫敦運營報業的商人,他為什麼會在1973年收購美國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一家報社呢?對於這筆交易,人們能想得通的就是這家報社正在找新東家,而默多克又剛好買得起,這就成了默多克購買這家報社的理由,當然默多克也想要開闢一番新的天地。(伯特·哈迪多年後回憶說,默多克當年派去洽談收購事宜的兩個助理無功而返,因為這家報社把價格提高了。默多克說:“我不是派你們去談判的,而是派你們去買下報社的。”於是默多克就把他們給叫回來了。)

在聖安東尼奧開闢了這塊奇怪的陣地之後,默多克又打算在美國開闢一份新報—《星報》,他讓太太和4個孩子搬到了曼哈頓,在72東街租了一所房子住了下來。5年前,默多克剛剛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從悉尼搬到了倫敦。

後來,別人對默多克的口碑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他那種不速之客的做派,而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受歡迎,甚至還會以此為樂。

任何人要想把生意做好,最棘手的環節就是得到資訊。你的人際交往圈不僅體現了你的能力大小,決定了你能掌握多少資訊,也決定了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功。這也叫做接觸資訊流的能力大小。如果你不認識那些人脈極廣的人,那麼你第一次聽說某個機會的場合可能是在《華爾街日報》或是《紐約時報》上讀到的,因為已經有人在這方面採取了行動。然而,你要再動手已經太遲了。

你可能會發現,各個國家最財大氣粗的企業家往往都待在本地發展,即便是澳大利亞首富、默多克早年的勁敵凱利·帕克主要也是在澳大利亞本土發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企業家必備的一項重要技能就是了解自己的行業和市場。以為自己換一個國家也照樣能夠呼風喚雨的想法是很不理智的,也會讓你花費一大筆金錢。

如果有人要想在這方面嘗試一把,那他可得有相當大的魄力才行。

這樣的人物都是很好的文學素材,能成就這樣一番事業的人都是一代梟雄:不知道來自哪裡的不知名的傢伙隻身一人闖天下,想要在異地他鄉證明他是英豪。要成為這種英豪,必須要具備一些特質—人格魅力、堅韌不拔、工於心計、精於社交。一個人能否具備這些特質值得懷疑。這樣的奮鬥故事,最後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蝴蝶效應(4)

1974年的默多克和上述梟雄的定義相差不遠。他做事守法,但是守法並非那樣有價值。他的公司新聞集團當時的資產僅有4 400萬美元(如果排除通貨膨脹因素,2008年新聞集團的市值僅為2億美元,連一箇中等規模出版商的標準都未達到)。他也沒有什麼能讓人關注他的資本,他在紐約的創業基本上算是白手起家的。

默多克看起來很像一個容易被紐約人佔到便宜的急於求成的外來者。在紐約,你總會見到一些迫切渴望成功的外來者,尤其是想要開闢一番天地的外國人,他們最容易被當地人欺負。

然而默多克卻並沒有犯下外來者最致命的錯誤—自以為是,他從來沒有刻意去吸引他人的目光。紐約時報公司的總顧問兼執行副總裁詹姆斯·古德爾在20世紀70年代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