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重生之浮華年代 作者:套牢

第一卷 一夢十年不覺曉 第二十二章 報考哪所高中

過年前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在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中,終於到了年三十的晚上。

在當地,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是一定要吃餃子的,當地人對這項風俗的重視程度和上元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日吃餃子相提並論。

在當地古老相傳的傳聞裡,餃子和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有關。據說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告老還鄉後,看到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淯水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於是,他叫弟子在城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餃子發展到今天,形狀有圓葉餃子和方葉餃子的區分,餡料分為羊肉、牛肉、豬肉、雞蛋素餃,輔料有豆腐、白菜、青菜、蘿蔔、芹菜等。胡菲菲家年三十慣用的水餃是方葉豬肉蘿蔔餡的。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冬天人們往往吃肉較多,吃肉則易生痰,易上火。在吃肉的時候搭配一點蘿蔔,或者做一些以蘿蔔為配料的菜,不但不會上火,更會起到很好的營養滋補作用。

一家三口將蘿蔔煮好絞碎,放在盆中和肉攪拌,放上五香粉、醬油、鹽、料酒等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均勻後。這樣,一盆香噴噴的餃子餡就做好了。然後是餃子葉。方葉餃子一般用自家的軋麵條機軋出。經過多次擠壓後,質地均勻,軟硬適中,再灑上適量麵粉,以防用刀切割時候餃子皮粘合在一起。

胡菲菲從前是非常不喜歡吃蘿蔔餃子的,因為蘿蔔太多,肉太少,就算把蘿蔔攪的再碎,口感也不會太好。隨著這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蘿蔔餃子中肉的比例也漸漸多起來,再加上各種新式的烹飪手段,蘿蔔餃子也變得好吃起來。成為她重生前年年春節最期待的家常飯菜之一。

餃子餡和餃子皮都已經準備完畢了。胡清華將這些東西都放在客廳的茶几上,一家人一邊圍坐在沙發旁包餃子,一邊看電視。由於家中常用的不鏽鋼小勺只有兩隻,只夠兩個人用,所以胡菲菲就去廚房裡拿了一雙筷子,用筷子挑起一塊塊餃子餡,包裹在餃子皮。包好的餃子呈元寶狀,中間圓凸兩頭翹,整整齊齊的碼在專門放生餃子的竹篦子上。

“哎,菲菲的包餃子技術進步了不少啊!記得往年你是一定要和你媽搶不鏽鋼小勺的,包的也沒今年正。”胡清華無意間抬頭,剛好看到出自胡菲菲手的餃子,真是天庭飽滿,地宇方圓,不由得讚了一聲。

“這有什麼奇怪,一九九八年到了,菲菲又長大了一歲。終於變得懂事了,可以幫我分擔家務了。”胡菲菲的媽媽程遠芝說道。

胡菲菲心中大汗。若不是重生前滬漂三年,想念家鄉的美味,生生逼的她將本不純屬的包餃子技巧重複了近百次,就算她每天都長大一歲,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進步的。誠然,隨著年紀的漸長,人的肢體構造、心智發育等逐漸走向成熟,的確有助於我們各方面如記憶力、身體強度、身體協調性等方面的提高。但是,家長一味的依靠天生天養,而不進行有目的有側重的輔助性培訓,小孩子的成長速度就會遠遠低於其他小孩。

胡菲菲尚記得優等生蕭如小時候的一則逸事。那時候,蕭如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天真無邪,渾渾噩噩,只懂得上課好好聽講,一下課放學就回家玩耍睡覺。結果第一次小考測試漢語拼音,她交了白卷。因為在有限的課時要求下,再聰明的學生也不可能單憑上課時候老師的講授完全掌握中文普通話中晦澀的發音規則,就算蕭如天生對音韻比較敏感,也不行。當時蕭如的小學語文老師是特級教師,業務水平出眾,卻最不待見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當場對著蕭如就發飆了。那時是上午。中午在家吃過午飯,蕭如死活不願意再去上學,蕭如的爸爸媽媽威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