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1945年底,戴笠外出公幹,不在重慶,秘書室助理秘書袁寄濱不相信迷信,有意擬了一個缺水而多山的名字:高崇嶽,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副作用”,毛人鳳一時大意,也批准了。可是湊巧得很,戴笠不久就摔死在戴山之上,緊接著,軍統也宣告結束改編,縮小了範圍,勢力大不如前,使得許多軍統的高層特務都私下嘀咕:“就是那個化名取壞了!”
戴笠死後,蔣介石對失去這一得力干將,感到非常痛心,他冒著酷暑親自在南京紫金山上為戴笠擇好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囑咐毛人鳳一定要在午時下葬。6月12日,蔣介石親自主持了公祭,痛呼:“胡期一朝,殞此英賢;心傷天喪,五內俱煎!”足見他們的“君臣之情”還是頗深的。由於“特工王”戴笠當時的影響太大,公祭活動以來,各地軍統收集到的輓聯就達五千多副,其中尤以大律師章士釗的輓聯最為讓人歎服。此聯用“春秋筆法”,十分貼切地概括了戴笠一生的特點,一時間被四處傳頌,稱為佳作。此聯為:
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
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
中統掌門——徐恩曾(1)
徐恩曾(1896…1985)字可均,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1927年加入CC集團,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長、處長。中統局副局長、代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等職。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1945年1月被免去本兼各職。1985年在臺灣去世。
送禮跑官,碩士“跳槽”搞特工。倚仗“二陳”,上躥下跳,處心積慮擠走葉秀峰,終於搶到“調查科長”的肥肉
徐恩曾早年畢業於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前身),又留學美國獲得碩士學位,學的專業是當時最先進的無線電技術,回國後奉命籌建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並當上了電臺主任。
一天,徐恩曾手提大包小包禮物,來到了表兄陳果夫家中。
陳果夫比徐恩曾大四歲,時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他正在院子裡觀賞花木,見徐恩曾登門拜望,連聲說:“可均(徐恩曾字),你怎麼一大早來了?快進屋裡坐。”
寒暄過後,徐恩曾開門見山地說:“果兄,我想換個單位,到你的中央組織部工作怎麼樣?”
陳果夫哈哈大笑,說:“可均,你在美國苦學多年,掌握了先進的無線電技術,學貫中西,多少人都羨慕你呀!到組織部來當個幹事,做做一般的行政工作,豈不是大材小用,埋沒了你這個人才。”
徐恩曾見陳果夫不肯幫忙,只得求助於陳立夫。
經過陳立夫的一番活動,徐恩曾順利調入中央組織部當了總務科長。時為1930年,徐恩曾34歲。
中央組織部下設處、科、股。論職務,徐恩曾比表弟陳立夫還低兩級。但他並不因此而心裡不平衡,相反,他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幹得十分出色,凡是“果兄”、“立弟”交辦的事,不論鉅細,都迅速辦妥。平時對“二陳”非常恭順,即使是表弟陳立夫,他也主動為他開車門,扶他上下車。旁人見此情景,在背後議論紛紛,但徐恩曾照樣我行我素。
徐恩曾雖為總務科長,但對同在中央組織部裡的黨務調查科的內部工作卻不知情,總感到它很神秘,鬼鬼祟祟的不知在搞什麼名堂。該科科長吳大鈞是浙江老鄉,與他還是留美同學。徐恩曾就和他套近乎,逐漸弄清了黨務調查科原來是搞特務工作,它的任務是偵查共產黨和反蔣派的內幕,活動範圍很廣,權也很大。這使嗜權如命的徐恩曾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嚮往。他決定把黨務調查科科長這塊肥肉搞到手。
繼吳大鈞任調查科科長的是葉秀峰,此人和陳立夫同歲,兩人是南洋大學礦冶系的同班同學,又都畢業於美國匹茲堡大學,同獲碩士學位。可是眼下他的職務卻比陳立夫要低得多。生性好強的葉秀峰說什麼也咽不下這口氣,工作中就常和陳立夫頂頂撞撞。徐恩曾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心中暗喜。他竭力想取而代之,就常在陳立夫面前說葉秀峰的壞話,進行挑撥離間。
果然,葉秀峰和陳立夫公開鬧翻了。他一氣之下跑到杭州“療養”。徐恩曾立即假惺惺地到杭州對葉秀峰進行“慰問”,當然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他對葉秀峰說:“葉兄,論資歷,論學識,論才能,你早該當處長了,可是現在只當了個科長,有什麼意思?”葉秀峰是聰明人,知道徐恩曾明明是來“勸退”的,也就順水推舟地說:“徐科長所說極是。我是無論如何不回撥查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