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4 / 4)

但有人提出:“這不是自掘墳墓嗎?”我爸說:“坑道作業不僅僅是為了儲存自己,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今後我們的坑道作業,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戰術坑道方向發展。坑道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必須有作戰與生活的裝置,有統一的規格標準。”這樣,坑道工事就成為一個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

針對放炮洞(俗稱“貓耳洞”)和各種小型坑道的缺點和不足,志願軍司令部提出坑道工事必須達到“七防”,也就是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為了減少傷亡,我爸還提出工事的保障要足夠堅固,能抵禦四英寸大炮轟擊不算,還必須設有偽裝工事,使校正偵察機不敢接近。他還說,工事管理和保養也很重要,要求隨時修補,能適合“七防”。

1951年10月3日至8日的馬良山戰鬥,志願軍的坑道戰術初顯威力。當時,志願軍第64軍防禦正面,進攻的敵人是英聯邦第一師和美騎兵第一師第五團一部,其進攻重點是高旺山、馬良山。每天,敵人都是以一至兩個團的兵力猛攻。激戰到4日16時,志願軍主動撤離高旺山及其以西高地。10月5日以後,敵人的進攻重點指向馬良山及其西南高地,並且改取集中兵力、火力逐點進行攻擊的戰術。每天敵人都是以一個多團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進行多梯隊的輪番攻擊,最多的一天發射炮彈三萬發。

馬良山陣地曾五次失而復得。我軍防守高地的一個連,依託坑道式掩蔽部(即貫通的馬蹄形防炮洞),曾在一天內連續擊退敵21次衝擊,斃傷敵700餘人,我方僅傷亡26人,坑道工事的優越性在這次戰鬥中初次顯現出來了。

激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