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中的工具衝入陣地與德軍搏鬥,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而根據英國首相喬治(D*id Lloyd George)在*中所作的記述,在加萊(Calais)和敦克爾克(Dunkerque)工作的中國勞工還遭受了空襲,在加萊的一次空襲中有8名中國勞工遇難。
中國勞工:被遺忘在歐洲的人(3)
在歐洲戰場上,華工們超強的適應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給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英國記者韋克菲爾德說:“每一位華工都是頂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難忍之苦,工作風雨無阻、冷熱不懼…… 善於學習,對英國遠征軍的各種工作需求,都能應付自如。”
一份來自1918年的英國陸軍部報告敘述道:“中國勞工是所有外國勞工中最優秀的……大多數勞工都能熟練地工作或者說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們一直都在鐵路、兵工廠和坦克車間高效率地工作。”法國軍隊總司令福煦也曾在給法國總理的信中寫道:“(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計程車兵,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他們能保持很好的姿態,毫不退縮。”
然而,華工的付出與回報是不成比例的,尤其在一個沒有強大國家支撐的時代,只能任人宰割。按照合同約定,華工的工錢為每天5個法郎(相當於一塊多大洋),每天工作十小時,有周末與節假日,但是到達戰場後,扣去伙食費剩下個法郎,再除去住宿費,剩下3個法郎,置裝費再除去25生丁,醫療保險除去25生丁,工資縮水一半到個法郎,而當年前線法國士兵每日的薪金為10個法郎。即使1919年的英國議會會議備忘錄也不得不承認:“華工比其他有色種族的勞工擔當了更大的風險,但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