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6米,寬11米,深米,與樂山大佛極為相似,被譽為“孿生兄弟”。
巴中全縣
現存造像44處,以北龕、西龕、南龕最為著名,北龕位於玉堂鄉北龕村,現存24龕,300餘尊;西龕現存59龕,1900餘尊;南龕規模最大,現存133龕,3000餘尊。
榮縣大佛巖
以山崖築成,大佛頭與山頂齊,高36米,應該是彌勒佛造像。周圍還有一些小型石窟,不過已風化殆盡;榮縣二佛巖、千佛巖也有石窟造像,50年代統計尚有47窟,由於石質疏鬆,易於風化,石窟如今大多已模糊不清。
蒲江飛仙閣
地處蒲江縣霖雨鄉,又名二郎灘,現存石窟104龕,造像705尊,基本上為初唐、盛唐作品。龍拖灣,地處東北鄉長秋山北麓,現存造像10龕,80尊。
>> 花置寺石刻。圖/劉乾坤
>> 盤陀寺千佛龕。圖/袁蓉蓀
>> 花置寺石刻。圖/劉乾坤
>> 石筍山石刻。圖/劉乾坤(左)
>> 盤陀寺的唐朝經幢。圖/袁蓉蓀(中)
>> 邛崍石筍山送子觀音。圖/袁蓉蓀(右上)
>> 邛崍石筍山象奴,容貌具有明顯的異域特徵。圖/袁蓉蓀(右下)
>> 花置寺全景。圖/袁蓉蓀(上)
>> 邛崍龍興寺出土菩薩造像。圖/袁蓉蓀(下)
>> 磐陀寺石刻。圖/劉乾坤
法西斯時代的制服誘惑:被規訓與被利用的美(1)
文┃劉昕
從1922年至1945年,將戰爭強加給人民的同時,法西斯政權也開啟了一段近代時尚歷史中前所未有的時期——他們利用國家機器的力量,強令社會風尚轉向。其影響之深遠,大大超出二戰的界限,一直瀰漫至今。
提起法西斯,人人都能聯想到他們對權力、戰爭、集中營的興趣。其實,時尚同樣是法西斯政權掌中的玩物。墨索里尼公開宣稱:“我們相信這(二十世紀)將是一個權力的世紀、右翼的世紀、一個法西斯的世紀。如果十九世紀是個人的世紀,那我們相信這將是一個集體的世紀,也因此必然是國家的世紀。”
在這種論調的支援下,時尚再也不僅僅是體現品味的小情調,而是事關國家形象和榮譽,將個人固定於集體之中的大工程,從墨索里尼到希特勒,*者們個個費盡心機,開始了對審美和時尚進行改造的龐大計劃。
■ 制服誘惑
標誌著法西斯主義時尚改造的最佳例證,就是他們對制服的迷戀。在窮兵黷武的極權政體之下,制服成了象徵地位與力量的標識。更可怕的是,由於種族主義理論的影響,軍裝制服被納粹當作彰顯日耳曼人人種優秀的道具。如今成為“惡魔”代名詞的第三帝國軍服,是那個時代法西斯政權中最醒目的流行。
納粹對制服的要求可謂一絲不苟。納粹時代的德國軍隊,秉承著普魯士的軍事傳統,無論軍事理論、武器訓練,乃至軍容裝備,都恪守著嚴謹的作風,軍服也不例外。此時的軍服,延續了德國傳統軍服的基本特徵,再加以改進創造,設計製作毫不馬虎。夏季軍服採用混紡棉質材料,冬季則採用羊毛布料與人造纖維材料合織,軍服表面挺括整齊。
雖然隨著二戰的推進,為了適應戰時生產原料緊張的特點,後期適當降低了面料中棉、羊毛布料的比例,造成軍服外觀不如早期硬挺。但總體說來,德國軍裝的質量依然堪稱二戰翹楚。
從第三帝國建立伊始,納粹就開動宣傳機器宣傳軍國主義理念。德軍制服的設計也成為宣傳戰中的棋子,希特勒甚至親自過問軍服的設計生產。制服中加入了眾多裝飾物,顯得更醒目美觀,日常服、禮服採用收腰修身的設計,凸顯出軍人的體態美。根據當時德國的報道,很多青年入伍參加,為的就是能得到一套漂亮的制服。法西斯的“軍服宣傳”攻勢,在年輕人中收到了奇效。
因為二戰戰事吃緊的原因,後期德國軍服在款式設計、剪裁要求與縫製工序上進行簡化,降低了生產時間和對生產裝置、人員素質的要求。不過,這些僅限於普通計程車兵階層,軍官制服基本沒有受到布料標準降低、剪裁縫製從簡的影響,而且一些上層軍官的制服,都是找高階裁縫定做的。德國軍方每年都會出版關於軍裝定製的書籍,其中將各種制服的基本樣式、板型尺寸、製作工藝、配件圖片等等詳細列出,以方便將官們按圖索驥,找自己心儀的裁縫製作出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