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馬、羊、雞、鴨、豬、不同工種的長工、搖錢樹、金山銀山、米麵成堆。。。。。。屋裡各色用具一應俱全,鍋碗瓢盆、大炕灶臺、被褥衣服,五尺的大紅櫃、三尺的大板箱。。。。。。五顏六色金光閃閃。房門院裡有紙糊的傭人,掃地、做飯、餵豬的各色下人有十多口。
山丹和毛蛋兒整天在鬧哄哄的人群裡鑽來鑽去,熱鬧非凡。家裡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還有肉吃,看來爺爺的死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遠遠多於大人們的憂傷。
毛蛋兒居然和他大說:“爺爺死了真好,可以吃糕了!”被二娃狠狠揍了一頓。他不懂明明是好啊,為什麼還捱揍?
各色孝子賢孫都穿戴不同的白洋布孝服:閨女、媳婦穿開襟的孝衫和孝褲,戴長尾巴的孝帽,臉前還有一個單層的布簾;兒子是全身的長袍孝衣、三角的孝帽;女婿的孝衫很是大塊,蓋過屁股的長衫,還有大大的禮帽,孝褲孝鞋,從頭到腳全副武裝。兒女輩的都要腰間繫幾條麻繩。孫輩的孫子滿12歲的要穿一件孝衫,戴孝帽,孝帽上縫上一個紅布十字,外孫縫的是藍布十字。不滿12歲的鐵蛋兒、山丹和毛蛋兒都是背後背了一塊白洋布上縫著一個紅十字。其他親戚按輩份不同各穿戴不同的孝服,孝服除了本姓家的閨女自帶外,其他人的都是東家也就是兒子準備的。打發完亡者,孝服就各自留下來,那時候也算是不小的福利。
鐵蛋兒爺爺的葬禮很是隆重:請了兩班鼓匠,幾個嗩吶吹得震天響。鼓匠是女兒請的,因為鐵蛋兒爺爺把一個閨女送人了,所以只有一個閨女來送終。
鐵蛋兒爺爺死後第二天木匠就把事先準備好的木板做好了棺材,鐵蛋兒爺爺在算好的時辰入殮。擺放在東牆底,搭了靈棚。靈前立起來一根鐵蛋兒大從東林場砍回來碗口粗的白楊樹,上面掛著剪好的引魂幡。棺材前放了各色祭品:雞、豬、羊、點心、炸油糕、也有一盞長明燈。
每天的早、中、晚餐前媳婦、女兒、侄女、外甥女等等女性家屬都要哭上一頓,在靈前的孝盆裡燒一通紙錢。
每個哭泣的親人都在哭訴著不同的心境,女兒在哭訴對父親的思念和無限的傷心;媳婦在哭訴自己的委屈和苦楚;各色親戚哭訴各自的無奈和苦命。伴隨著不同音調的嚎哭聲,鼓匠班的吹鼓手也賣命地吹打起來,一派熱鬧景象。
蒙古高原地廣人稀,任何紅白事宴都是讓大夥兒聚一聚熱鬧一番的最好理由。周圍十里八村的人都來弔唁和看熱鬧。
但凡沾親帶故的人家都會拿十三個白麵大饃饃,饃饃中要夾心,有錢一點的人家夾著紅棗,沒錢的人家就夾塊土豆。這個時候也是比各家媳婦兒誰更賢惠、巧手能幹的時機。然後每家拿兩毛、五毛不等的禮金。
平常故者在院裡停放7天,有錢一點人家放9天11天,最多可以放13天的單數。鐵蛋兒爺爺家是沒落的地主,也是山西走西口到當地的大戶人家,所以決定9天出殯。
出殯前一天晚上要“叫唁”,所有的親人每人拿一支“戳喪棒”,是用一根尺把長的楊木枝貼上白的麻紙幡,按輩分親疏排列,一個一個鞠躬彎腰拉著前面一個的孝衫,像旅鼠一樣串成一竄。
先是兒子去廟裡祭祀:告知各位神仙今夜將為親人“叫唁”,敬過香燭,然後是陰陽先生看好一個時辰,一通“二踢腳”響過,“叫唁”的部隊就出發了,出發的方位和行程都是陰陽先生事先佈置好的。
前面是“鼓匠班”領頭,敲敲打打吹吹,後面是孝子賢孫們的隊伍哭聲震天,一路上不停地撒出五穀和紙錢,有幾個點要燒幾堆幹牛糞的篝火,燒一些紙錢,“鼓匠班”賣力地吹打,親人們大聲地嚎哭。
到了那座古老的寺廟,說是廟,其實已經敗爛不堪了,廟裡也沒有神像,只是一堆破牆斷壁而已。“破四舊”時廟已被拆除,神像被推倒,具體供奉的是哪一尊神大夥都不清楚,但據說有一個娘娘廟和一個關公廟,鐵蛋兒大小時候是見過幾個畫著五彩的神像的。
因為鐵蛋兒的姑媽不好養活孩子,一口氣夭折了3個,一次她曾經帶鐵蛋兒大到娘娘廟求子,用一個蒸好的面娃娃換一個自己的娃娃,但卻未能如願。
姑媽的婆婆是當時很出名的大仙,她告訴媳婦要抱養一個別人的孩子方可有自己的孩子。媳婦不以為然把希望寄託在娘娘廟的送子娘娘身上,但換了幾次都沒能成功。於是不得不聽從婆婆的教導:抱了牧區一個蒙古人的孩子來養。
解放前,鐵蛋兒姑媽的婆婆人稱“花大仙”,她有很大的神通,治病救人那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