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曼哈頓的嚮往與其說是仰慕它的繁華,更多的是被它豐富的文化生活所
曼哈頓東河邊的聯合國總部(3)
吸引。
聯合國總部
聯合國總部的主要建築是一幢猶如一個豎立的火柴盒似的大樓,高165.4米,共39層。聯合國秘書處的大多數部門都在這座樓裡,最上面的第38層是秘書長辦公室。與主體高樓相連,是長而低的會議廳建築,內有各種大、中、小會議廳,休息室和餐廳等,延伸過去是聯合國大會廳。與大會廳相對,坐南朝北,是哈馬舍爾德圖書館。這幾個建築物相連,構成一片凹形的建築群,即通常所說的聯合國總部所在地。
1945年12月10日,美國國會一致決定邀請聯合國在美國建立永久性的總部,其他一些國家也發出類似邀請,1946年2月14日在倫敦召開的聯合國大會接受了美國的邀請。當年年初,首先在紐約布朗克斯區的亨特學院建立了臨時性的聯合國秘書處;8月,遷到市東邊長島的成功湖。1946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接受了小洛克菲勒的850萬美元贈款,用以購買紐約曼哈頓東部羅斯福大道原為紐約市一個屠宰場的18英畝地皮。同時,紐約市政府也捐了附近的一些土地,並承擔了價值3000萬美元的改造工程來建造聯合國總部辦公大樓。
聯合國辦公大樓的建造頗經過一番周折。據2002年1—4月的一期《聯合國秘書處新聞》報道,當時的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賴伊任命了一位名叫哈里遜的美國人為首席設計師,於1947年成立了包括來自蘇聯、法國、比利時、加拿大、中國、瑞典、巴西、英國、澳大利亞以及烏拉圭的十名建築師組成的設計委員會,外加一些來自美國、南斯拉夫、希臘、波蘭的顧問及為數眾多的助手。中國建築師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中沒有非洲國家的建築師,而巴西建築師Niemeyer因系共產黨人,被美國拒發籤證未能來到紐約。關於聯合國大廈的建築風格,建築師們有過爭論。法國建築師Le Corbusier 原來的設計是樁柱形;澳大利亞的Soileux反對板式摩天樓,認為此類建築固然省錢,但風格過於實際,稱不上是一個紀念性的建築物;瑞典的Markelius則贊同板式;我國的梁思成也贊成板式,認為板式建築最有利於獲得陽光,對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也最有利,並說,別害怕讓建築物本身來表達自己的風格吧!於是,板式建築方案就定下來了。據說,在最後被一致同意的藍圖提交會員國代表們討論之前,曾經提出和推翻的草案有80個之多。至1949年10月24日,聯合國大會終於透過了設計方案,當天舉行了奠基典禮。這一天,召開了露天的聯合國大會,美國總統出席大會並致辭;1950年8月,部分建築竣工付諸使用;1951年6月,全部完工;1952年10月,聯合國大會第一次在新的會議廳舉行。
至今,這座大樓作為一個無可替代的普遍性組織的象徵已歷經半個多世紀。由於建築材料的過時,裝置的落後,管理和維護費用的昂貴,大樓存在諸多安全隱患。2002年12月,聯大透過了一項龐大的計劃,決定對大樓進行全面翻修。該計劃預計耗資12億美元,由美國政府按照5.54% 的年利率向聯合國提供為期30年的貸款。待工程全部結束時,聯合國總部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們眼前。
聯合國由六個主要機構組成: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及秘書處。秘書處的職責是為前五個主要機構服務,執行它們制定的方案和政策,並負責聯合國的日常行政管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到任時,聯合國秘書處在紐約總部有以下部門:秘書長辦公室,發展與國際經濟合作總幹事辦公室,特別政治事務副秘書長辦公室,特別政治問題辦公室,政治與大會事務副秘書長辦公室,法律事務部,政治與安理會事務部,裁軍事務部,政治事務、託管及非殖民化部,國際經濟與社會事務部,技術合作促進發展部,行政與管理部,會議服務部,新聞部,秘書長海洋法特別代表辦公室,巴勒斯坦問題國際大會,秘書長###問題特別代表辦公室等。聯合國秘書處在日內瓦、維也納、內羅畢分別設有辦事處,以日內瓦辦事處規模最大。聯合國還有五個區域委員會: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非洲經濟理事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歐洲經濟委員會、西亞經濟委員會。區域委員會在秘書長的授權下運作,由聯合國提供經常預算,向經社理事會報告工作。
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