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3 / 4)

小說:兵甲三國 作者:誰與爭瘋

難水(渾江)的時候。張郃已俘虜高句麗人一萬餘,牛羊馬匹近十萬頭。一路浩浩蕩蕩的奔向鹽難水西岸。

新任高句麗王拔奇及其弟伊夷模糾集四萬大軍,隔江阻截張郃,並派人傳書表示願意歸順公孫白,接受公孫白的管轄。

張郃按照公孫白的意思,提出了歸順的要求:其一,所有高句麗人必須穿漢服,學漢語,允許兩族通婚,每個邑落由公孫白派駐一名精通漢語和高句麗語的漢人教習,負責教導邑落中的高句麗人;其二,高句麗王除了允許組建一支千人的王宮護衛軍,其餘軍隊全部解散,任何軍隊性質的組織不得存在,不得擅自制造和購買兵器;其三,高句麗國以大漢郡國形式存在,由大漢派出高句麗相,治理高句麗國政務。

這三個要求,無疑是覆沒高句麗人的節奏,拔奇自然不願接受,雙方堅持不肯讓步,於是戰爭繼續進行。

最後,張郃一邊和高句麗人對峙,一邊在鹽難水上游地界偷偷搭建浮橋,八千精騎連夜渡過鹽難水,夜襲高句麗大營。漢軍騎兵強弓硬弩,又配備了馬鐙,而高句麗的騎兵,卻是臨時拼湊而成,毫無作戰經驗,故漢騎雖只八千人,卻殺得高句麗四萬人四散奔逃,毫無還手之力,最後拔奇和伊夷模只率得不到一萬人退回國內城。

張郃和劉政乘勢渡過鹽難水,一路攻襲到國內城,將整座國內城團團包圍了起來,卻圍而不攻,而是繼續派人對國內城四周的高句麗人進行掃蕩式的攻襲,掠奪人口和財富。

最後,當夫餘王在墨雲騎的攻襲之下,不得不接受公孫白的條件,率眾投降漢軍的訊息傳入國內城的時候,拔奇的弟弟在張郃的挑撥和利誘之下,引兵突襲高句麗王府,殺死兄長拔奇,開啟城門投降,同意漢軍的一切條件,而伊夷模自然繼任為高句麗王。而此時,張郃已俘虜了近五萬名高句麗人(包括鹽難水之戰俘虜的敵軍),繳獲了三十多萬頭牲畜。

不過兩個月的功夫,公孫白又收穫了近五十萬頭牲畜,七萬多的異族俘虜,兵甲幣增加六萬多達到了二十八萬多的兵甲幣。

至此,大漢新增兩個郡國,一個為夫餘國,由原望平令楊路擔任國相,一個為高句麗國,由原玄菟郡長史邴原擔任國相。

於是,夫餘人和高句麗人,逐漸走向了烏桓人的老路,逐漸被漢人同化,半數土地逐漸淪為耕地,成為半耕種半遊牧民族。

***************

秋季終於到臨,對於遼東半島半島之地來說,這是一個碩果累累的秋季。

這一年的風調雨順,使得數百萬畝新開墾的黑土地獲得了大豐收,到處都是金燦燦的麥田和白花花的棉地。四野之中,到處聽得到百姓的歡歌笑語。

由於這一年的天公作美,加上肥沃的土地,平均畝產麥竟然達到了一百八十多斤,而棉花也平均達到了一百二十多斤,這是在中原膏腴之地都不敢想象的。

有麥為飯,有棉花為衣,在這個亂世之秋,百姓還能有什麼不滿足的?遼東半島之地的很多百姓和士人,原本還對公孫白處於觀望態度,甚至很多人仍然對公孫度的評價很高,認為他只是個失敗的英雄,經過這個金燦燦的秋季之後,卻已經徹底忘記了公孫度。

而公孫白,如同在遼西三郡一般,成為了遼東半島百姓和士人心目中的神。

十三四萬的屯田兵,總共開墾了一百五十萬畝黑土地,產糧達到了2。7億斤,折算當時的單位則是一千萬石糧食,而公孫白則按照三成的市價向他們收購了六百萬石糧食,餘下的則供他們明年全年的生活所需,實際上他們的口糧只需三百萬不到,餘下的一百萬石是為了讓他們手中存有餘糧,心中不慌,更加賣力的幹活。

除了小麥,另外開墾的四十萬畝棉花,也產了五千萬斤棉花,其中三千萬斤棉花被公孫白三折收購,餘下兩千萬斤棉花留與屯田兵制作棉被和棉衣。

冬天雖然尚未到臨,但是可預見,這個冬天並不會很冷。因為除了棉衣和棉被在全遼東半島推廣,遼東半島人還學會了用麥秸稈燒炕,每家每戶的屋外都堆積如山的麥秸稈,足夠他們抵禦這個寒冷的冬天了,這將是遼東半島人千百年來過得最溫暖的一個冬天。

種地所帶來的巨大收穫,將使更多的遊牧百姓轉為農耕來,甚至將蔓延到高句麗國和夫餘國。

即便不種地,遊牧民族的收益也將大大的增加,大片耕地的開墾,意味著需要大量的畜力,這樣他們放牧的牛羊可以向那些耕地的百姓賣個好價錢,然後再買回足夠的糧食和棉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