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碎屍萬段,掛在村口的大樹上。”
眾人早已恨得咬牙切齒,聽常遇春一說,都齊聲領命,刀槍並舉,一會兒工夫就把這些韃子軍料理了,用血字在他們衣服寫上“韃子”兩個血字,那個小個子兵丁早已經嚇得暈死過去,被眾人拖著,大家也不打擾村民,連夜就離開了小村子,返回到軍營。
路上,副將對常遇春可是五體投地,“常將軍,你是怎麼知道他們不是義軍呢?”
常遇春說道:“我其實也不確定,我一開始只是懷疑,義軍在這一帶並沒有駐紮,如此荒僻的地方,哪來的義軍?等看到馬匹的時候,我就基本確定他們肯定是韃子軍,義軍和盜匪哪有這麼精良的裝備,即使有,也不可能在這裡出現,強搶窮苦百姓的。”
副將點頭稱是,又指著那個矮個子兵丁問道:“常將軍,咱們帶著他幹什麼?”
“當然有用。這一帶冒充咱們義軍的韃子絕非一股,等我們打完陳友諒,再讓這個人帶路,挨個消滅他們。”常遇春恨恨的說道。
“原來如此。”副將這才恍然大悟。心裡也不禁佩服,這個常將軍看似五大三粗,其實是個極其心細之人。
眾人回營之後,把矮個子兵丁讓人看管好,大家自去休息。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常遇春就又帶著大軍拔營起寨,一聲令下,兵發九華山去者。
大軍浩浩蕩蕩的起程,在常遇春的連聲催促下,不到未時時分就到了九華山山腳下。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相傳地藏王菩薩曾經立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那是何等的宏偉大願,光是這一點,就讓深信彌勒佛的常遇春唏噓不已。
九華山原名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於唐天寶年間改名九華山。常遇春等人四下裡看去,只見有九十九座高峰聳立雲間,各山峰之間,遍佈深溝峽谷,垂澗淵潭,山腰之上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山水畫卷。
副將肚子裡有點兒墨水,看到如此美景,忍不住在馬上吟道:“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這可是大詩人李白當年登九華山的千古絕唱。不過常遇春哪裡知道什麼李白李黑的,轉身瞪了一眼那個副將,大聲說道:“王副將,本將軍知道你入伍以前是個秀才,老喜歡酸溜溜的念個詩詞什麼的?你以為打仗還是跟你以前做秀才那會兒一樣嗎?你要把你那些腦子都用到行軍打仗上去的話,就沒有昨天那麼多的問題了。”
副將被一頓奚落,忙不再想著吟風弄月的事兒,吩咐大軍先在山腳下暫時休息,自己跟著常遇春在山腳下轉了一圈,又帶著十幾個兵士爬上了山峰,想找一個最佳的營地。
爬到峰頂,只見山高萬仞,飛瀑流泉,腳下萬朵白雲當胸而過,往上看,紅日當頭,自己好像在天邊一樣,眾人不由的齊聲稱讚。
常遇春四下裡觀瞧,猛然看見遠處有一處山隘,三處懸崖峭壁,宛如刀削,猿猴都攀爬不上去,前邊是一處大平原,一條几丈寬的水溪繞平原而過,正是背山面水,易守難攻,安營紮寨的好地方。
看到這裡,常遇春不禁暗喜,他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卻自幼習武,好讀兵書,對兵法一路卻並不陌生。看到眼前的情形,不禁心中大喜。想起《孫子兵法》中的幾句話來,“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此處這個隘口,真是佔了通、隘、險三字,別說自己只是埋伏,等待一聲令下,伏擊陳友諒,就算是跟陳友諒兩軍陣前,十萬雄兵對峙,那也是以一當十,不在話下。
常遇春看了一陣,越看越是覺得此處地形絕佳,當時就吩咐副將,讓大軍紮營在此,一萬多精兵分成橫向三軍,左右兩翼成掎角之勢往中間圍合,兩邊各自讓出空地,以備糧草和大軍進出之便。
大軍駐紮下來以後,天色已黑,各營帳中燈火通明,照亮了大山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