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區別?
不,應該說那些個宦官都比他袁紹要好,起碼他們的沒有兒子不要看到自己的兒子殺自己兒子的場景,不會看到弒父殺兄的場景啊。
“主公,河北不行我們就去關外,以主公你和烏丸首領還有鮮卑大人,羌酋只要有他們的支援。我們不愁拿不回河北啊!“文丑勸慰著主公袁紹。
袁紹和公孫瓚不同,和劉虞也不同,公孫瓚只會對外族靠著蠻力,那就是你不服我我就打你,一直打到你服了為之,這雖然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以殺止殺,但是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你要一直保持強盛不然的話,這幫外族還是會來找你麻煩的。
劉虞呢。卻是一位的懷柔,那就是和鮮卑烏丸這些個外族好言相勸。
在劉虞看來這些個人都是苦哈哈。你不是要糧食嘛?給你就是了。你要衣服御寒,給你,你要鹽鐵我也給你,但是有一點,那就是你不能打我!我們還要保持和平,這幫外族本來劫掠就是為了錢糧的,現在不用劫掠也有了,還不用死人何樂而不為呢。而在劉虞看來那些個小錢也不算什麼!所以兩人相處得還不錯。可是一旦有外族和漢族人起了矛盾,那麼倒黴的就是漢人了,劉虞的政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一來,雖然大禍沒有,但是慢慢的漢人就會被人輕視,到了最後根本就沒有地位被嘲笑城兩腳羊。
而袁紹和公孫瓚的打以及劉虞的懷柔都不同,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於袁紹在外族之中充當的一個警察的身份。一個老大的身份。
他也開戰,他打的是那些個不服他的部落,像鮮卑族裡面就分為好幾只,北鮮卑,南鮮卑,南鮮卑因為和漢人交界,所以和漢人交易多了,自然慢慢融入到了漢族之中,而北鮮卑不一樣,他們在草原之上,和漢人接觸少,草原上要是水草豐美還好一旦遇到了那些個乾旱的季節,那麼北鮮卑就沒有吃的了,他們就出來劫掠了,而南方的大漢的地盤就是他們最好的打劫的地方。
所以袁紹就會出兵了,他不是打一仗兩仗,而是一直打到了北鮮卑的老家,把北鮮卑的鮮卑大人都給他綁起來了,拉到了幷州之中游街示眾,再給他送回去。
同樣袁紹還會給他北鮮卑送去一部分糧食,不能保證他們吃飽,但是起碼不會整個族群族滅。
在餓肚子和被人殺的屁股尿流上,很明顯這個北鮮卑選擇了前者。
袁紹當然不會白給糧食的,他要那些個北方的遊牧名族用,馬匹來換,沒有馬匹的那麼就加入他袁紹的軍隊,他袁紹幫助你養活這些個族人,你的這些個族人來幫助他袁紹打仗。
這樣一到荒年或者冬天,一些個遊牧民族族群之中養不起那麼多的族人就把健壯的族人送到了袁紹的手中,讓袁紹帶著他們去打仗,等著什麼時候收成好了,水草肥美了,再回去。可就是這樣十個健壯出來,能夠回去五個就是長生天保佑了。一般來說只能回去兩三個。草原之上馬場的糾紛也是袁紹派出兵馬去劃撥,哪一家聽話就給多一點,不聽話就給少一點,要是你反對,呵呵,那麼就一個字打!
這樣一來袁紹用著那些個外族子弟打外族人,而他只需要付出一些個糧草罷了。
每次大戰那些個苦的累的都是給外族去打。這樣一來還能夠減少他們的健壯,保持草原之上的平衡。
這樣一邊大棒政策一邊胡蘿蔔政策,不讓你餓死,也不讓你吃飽,讓袁紹的烙印深深的印在了這草原上的外族腦海之中。知道大漢有一個袁紹袁大將軍,他不能惹。
文丑讓袁紹去關外,不單單是因為袁紹的威望在那些個外族部落之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些個外族軍隊,袁紹一直都沒有調撥過,即便是和曹操大戰輸了之後袁紹也沒有發過絲毫的命令讓這些個外族軍隊進入中原,在袁紹看來這些都是他們中原人的內訌,這些個蠻子扯進來幹嘛。
“靠著他們嘛?”袁紹嘴角咧了開來。塞外之中那些個外籍軍團。真的要算的話。十萬大軍不在話下,而且這十萬大軍全都是騎兵,還都是精銳騎兵,因為這些個人從小就是騎在馬背之上的。這些個兵馬再加上袁紹的指揮,和曹操一斗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現在的袁紹卻是累了!是的,就是累了,他的人生一下子沒有了目標,就算出了塞外又如何。就算拿到了那數十萬的大軍又如何,就算贏了曹操奪取了河北就算靠著河北打下了天下又如何。
你可能說打下了天下做皇帝啊,以前的袁紹有過這樣的想法,可是現在皇帝?呵呵,這個位置他袁紹絲毫的興趣都沒有了,做了皇位,繼承人是誰呢?袁譚還是袁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