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認識,那麼你們很快就會成為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係,相信沒有人願意揹著一屁股債過日子,一旦有一天他還清了欠你的,還給不給你送終就不得而知了。
三、很多父母都曾說過孩子不理解自己,這是主觀認識不是客觀事實,如果事事都能做得跟自己想得一樣,也許這個孩子就應該算是理解自己的了。但這個關係更讓人質疑,難道這個孩子沒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嗎?什麼東西都要做到讓父母滿意,難道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真的就只是為了取悅父母來的?況且,就算在優秀的父母也不可能是真理的化身,更何況更多父母都不怎麼優秀呢?
當然有些父母也曾說過,現在孩子小不懂事,將來他有了孩子就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了,既然將來他有孩子後自然會理解,又何必急於一時,非要把這種不容易喋喋不休的說個沒完呢,反正再怎麼說他現在也不可能真的理解。
我必須得說,愛是一種付出型的社會活動,不是索取型的,如果因為愛就可以擁有操縱別人的權利,那麼這種權利早晚會失效,“我愛你,你就得聽我的”這是多麼不講理的說法,如果同時有三五個女孩鍾情一個男孩,這個男孩豈不是死定了?父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感受到那種大愛無私的感覺,如果總是在計算目前回報了多少,實際上是把愛貶值了,因為愛本身是無價的,一旦有了“多少”的概念,豈不成了總有還清的時候,萬一有一天他覺得還清了怎麼辦?
四、我說一個孩子從出生就是個“倒黴蛋兒”,那是因為從出生時的一無所知,到後來稍微聽懂別人說的話,我們就開始知道自己已經背上了一身債務,關鍵是這個債務是個未知數,既有金錢物質上的,也有感情上的,金錢上的還好說,人情債可就難還了。最可悲的是這個債是怎麼欠下的,自己並不知情,自己也沒有主動要求來這個世界給別人添麻煩,就莫名其妙的被人拖了進來,一拖進來就欠了那個人的,你說這得說多倒黴的事兒?
我必須得說,不要總是要求回報,當然也不要告訴孩子父母的人情債是永遠還不清的,如果註定了是一輩子都還不清的,那就等於在還債方面這輩子沒有指望了,反正也還不上,那就乾脆一點兒都不要還了,乾脆賴賬得了。如果真讓孩子有了這種心理,恐怕也不是多麼好的事兒。
五、很多父母都有擔心孩子將來不孝順的心理,這讓我很奇怪,這是對自己孩子的不信任,還是對自己的不自信?自己帶大的孩子究竟是個什麼品種自己都沒有弄清楚的話,那就真讓我質疑這所謂含辛茹苦都做了些什麼?一個本就一清二白的人,你都不知道你把他帶成什麼樣了,這種說法似乎說不通吧?當然有個特殊情況也是需要說一下的,就是有的孩子未必是父母帶大的,如果是這種情況,當然是要培養感情,加深瞭解,不能主觀的用“他說我的孩子”來堂而皇之,即便是自己的孩子,沒有親自去帶也是不瞭解的,不然怎麼會有“生娘不如養娘大”的說法呢?千萬不要只因為那點血緣關係而主觀的判定一些東西,否則迎接你的一定是叛逆。
我必須得說,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家庭不和,我們也看到很多母慈子孝,我們看到過幸福的家庭,也看到過不幸的家庭,而這些都是有原因的,也都是有跡可循的。有的父母很少說讓孩子要孝順自己,更多卻是勸孩子不要太辛勞,要多注意身體,不要為父母操心,照顧好自己就行之類,偏偏孩子最孝順,而往往那些整天要求孩子孝順的,卻總能發生些家庭風波,時不時總有吵架拌嘴、離家出走之類的事情發生,這不能不引起一些父母的思考。其實盡孝當然是自發的比較好,如果是迫於某種輿論或者傳統禮數的壓力,如何能真的盡心呢?還是那句話,誰都不願意揹著債務生活,不要總拿著“養育之恩”說事兒,如果一些父母覺得某人特會教育,不妨多留心關注一下人家是怎麼做的,一定會有啟發的,不是別人的孩子有多好,只是我們的教育不夠好。
木子輝的文字也許總要尖刻一些,如果我們真的在這尖刻中找到某些並不尖刻的東西,如果我們真的能有所感悟,也許對我們日後的生活真的有點幫助也說不定。當然那也是我最最期望的。
作者題外話: 木子輝:1981年,山東人,寫小說,寫劇本,做演員。
代表作品:《走過青春路過你》(《美人贈我鶴頂紅》《好了傷疤忘了疼》《陽光總在瘋語後》三合一)《我們晃晃悠悠的青春》《插在牛糞上的鮮花》《看上去不美》《在同居的日子裡》《一片狼藉》等,《你好,XX》短篇小說合集,木子輝目前唯一軍旅作品《我的兄弟叫彆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