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3 / 4)

”、“全”、“天”、“道”、“久”,都是“同於道”的屬性的表達。“同於道”的狀態屬性一體不二,都是突破思維、自性開顯的說明。修道修到“同於道”,就轉凡成聖了。故“同於道”的狀態屬性,就是聖者的人格、心靈、智慧的境界,亦是聖者普化、救度世人的大智慧、大慈悲的流露。“同於道”的“常”,佛家稱為涅槃,亦是了脫生死的不生不滅的狀態。

守“真常”、達“真常”的“從事於道者”,“同於道”時,“沒身不殆”。因我與“道”相合,與“道”同一,“道”我不二。“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當然我則“沒身不殆”,這是“常”的表現。“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五十九章》)“有國之母”者,顯示道為萬事萬物之母之本,國土山河皆是“道”體的所現之物。既然日月星辰、山河國土皆是“道”所現之“物”,治理國家之事仍不離道,那麼“以道蒞天下”,就可長久。身“同於道”,“沒身不殆”;國“同於道”,“可以長久”;心同於道,“死而不亡者壽”。

主客內外無不是“道”的體現。開顯自性,“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圓覺經》)所以,“同於道”者,根身器界,一切清淨。“覺性遍滿,清淨不動。……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主)塵性(客)無壞無雜。”(《圓覺經》)這就必然“深根固柢”,“長生久視”。所以,“同於道”是“長生久視之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五十章》)“道”周遍法界,不動周圓,一相無相,無所不在,而無有所。凡有所者,皆是二相的有限之物,有限之物,必能失其所。如桌子有所,可移其所,便失其所。虛空周遍無所,不可移,則不失其所。“道”無限無所,怎能失其所呢?不失其所者,當然久。“同於道者”,與道相合,無限周遍,亦不失其所,故能死而不亡(死其有所之極性,不亡其無所之非極性),自然無量壽。一個真正善攝生者,必是“同於道者”。“同於道者”,性體周遍,與“道”同在,無所無相,故“無死地”也!譬如虛空,角、爪、刃,“無所投”、“無所用”、“無所容”,自無可死之處。“久”、“壽”、“無死地”,都是“同於道”的“常”的狀態屬性。

2、返樸歸“常”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是“同於道”的“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是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亦是突破極性思維的智慧法門。“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這是“同於道”者的屬性狀態,表明了歸根覆命的完成,標誌著自性的開顯流露,展現了“唯道是從”的孔德之容,亦是聖人所處的一真境界,究竟涅槃的大自在、大解脫、大休歇之處,法身常住的寂光淨土也!“嬰兒”示“同於道”的本來面目,無雕無飾的“如是性”。“無極”示“同於道”的實相無相,無量無際的周遍性。“樸”示“同於道”的一相非極性性。“為天下溪”、“為天下式”、“為天下谷”,是表明“道”為萬物的本源性、歸依性、隨順性。顯示“道”的“容”、“公”、“全”、“天”等屬性,也是表明“同於道”者的心靈、人格的昇華。

“樸”者,體也;“器”者,用也。真如不守自性,遇緣則變(“樸散為器”)。“同於道者”,稱體起用,“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五眼六通,“微妙玄通”,妙用無邊,度人成就,利人利物,神通自在,這就是“聖人用之,則為官長”。佛陀曰:“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