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迷惑於循業發現的現量,執著於“有欲認識”的通道,只能“為學日益”了。這種日積月累的學問,終不究竟,不能認識宇宙萬物之“妙”,故不是真實的“知識”。要認識宇宙人生的本質,必須損減其二相分別的識念,“塞其兌,閉其門”,入“無慾認識”的通道,才是正確的方向。

5、現量不迷

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七十一章》)

如何達“無慾”?就要損“有欲”,將吾人的心識意、極性觀念、二相分別、對待執取、主客分立等一切方向性錯誤的知見扭轉過來,並加以清除,清除得愈徹底愈好(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佛陀也講:“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覆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楞嚴經》)遠離諸和合及不和合的虛妄病緣,就是老子的“損之又損”。“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圓覺經》)。遠離二相分別的“有欲認識”,就是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為什麼要“損之又損”呢?為的是不受虛妄境界所迷惑。為什麼叫虛妄境界呢?“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楞伽經》)吾人所見聞覺知的一切,皆是自己妙心淨體循業所現之量,因不了主客皆是自心所現之量,故分成二相,“攀緣自心現境界”,落得個“自心取自心,非幻而成幻”的錯誤認識(有欲的認識),而且還把這種錯誤認識堅固化、真理化(計著心聚生),於是,夢中說夢,幻中求真,夢幻相因,夢幻不了(展轉相因)。因而,只有將錯誤的觀念損減,直到無有二相的識唸對立,無明識夢清除(以至於無為),“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才可顯現。也就是“損之又損”,達到“無為”境地,轉識成智了,清淨本心的常住妙明者得以開顯。此心的開顯,妙用無窮,有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前。

佛陀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講了一百種無為無不為的功用。(見附錄)吾人鼠目寸光,焉能揣測其一二呢?芸芸眾生,“有種種心生,境界現於外,是世俗心量。” (《楞伽經》)世俗心量,現出世俗的世界。佛陀要我們“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楞伽經》)一切自心現相,無有真實,當體皆空,是夢幻空華。“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同上)明白了“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就是“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被見聞覺知所迷惑,就是“不著外性”;不受極性觀念的束縛,就是離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破除極性識念,關閉“有欲認識”的通道,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無慾認識”觀其“妙”,就是“見如實處”;明見如實處,就是明心見性;明見心性,就再不會“墮自心現妄想二邊”之極性纏繞。吾人明白了根塵相對的“攝(主)所攝(客)不可得”,一切皆是循業所現之量!至此,我們就會明白“為學日益”是“有欲認識”通道,只能認識“徼”,不能認識“妙”。聖人要我們“學不學”,“損之又損”,“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不要“愚者自以為覺(自作聰明),竊竊然知之(自以為自己清醒明白)”。

現代人往往是“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把自己的“有欲認識”看作至真至實的“科學”,作繭自縛,井蛙自詡。以淺薄無知來嘲諷大智慧聖者的了義之境,當作迷信、落後、荒誕、宗教臆造、非科學、非理性……,並盡其能事詆譭,將人類最寶貴的智慧財富、最究竟的認識抹殺、貶低,真是人間最大之悲哀!“例如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楞嚴經》)“有欲認識”所觀(見聞覺知皆可看作觀)見的“徼”(山河國土及諸眾生),佛陀認為都是“無始見病(其它感官皆同)所成”。我們能見和所見所展現的塵境,似乎真實存在(見與見緣,所現前境),其實是我們妙覺明心被業所轉而變的自心現量,猶如翳眼所見色相,依翳障不同而不同(所見緣眚)。更深刻地講,我們具有的“見聞覺知”本身,就是眚病的體現。猶如哈哈鏡照物,鏡本不正,故所現其影必是歪曲。故佛陀闡明,“諸根如幻,境界如夢”。明白此理,就可理解老子講的“知不知,尚矣”的道理。能知道“有欲認識”通道無法認識“無慾”的“妙”境,這是淺顯的“知不知”意。更深地講,凡所“知”皆是二相分別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