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3、壞識無知

《莊子·在宥》曰:“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在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芸芸,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不離身。若彼知之,乃是離之。”大凡二相認識的“識”,皆屬有為,故處一相的無為,一切極性認識自息(而物自化)。忘掉你的心身存在,自然熾然二相的主客消融;拋棄你的聰明,就是轉識成智(因聰明是二相執取的機巧,智慧是一相顯露的妙明,二者不同),把自身和萬物一樣,看作是自心鏡上所現的量(相),這就是“倫與物忘”。人們就是以自己身心為主體,而形成主客對立的認識。莊子的大智慧要人們將自身心看作與山川草樹一樣,忘掉自身存在的心識分別,像電線杆一樣地處於自然界。這種觀念的轉變,佛法中稱為“自心現量”,這是壞掉我們極性心識的巧妙操作,也是老子“和其光,同其塵”的方法,交龍文化稱為“轉正覺”。如同鏡子中自己的影像與天地萬物無異,自然就“同乎涬溟”。“同乎涬溟”者,海印三昧之謂也。如日月星辰、山川林木投影於清潭,自然歸一,不受心識分別的干擾,好似“心”、“神”、“魂”蕩然無存(解心釋神,莫然無魂)。這是莊子大智慧的轉“識”操作,以此深化,“萬物芸芸,各復其根。”“根”者本體也,“勝淨明心”也。因本體(“勝淨明心”)是究竟一相,無二無別,無內無外,無見聞覺知(只有二相才有),故“各復其根而不知”。一相無知,有知是二相的“識”(“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比量;“不知”(無知)是一相的“智”,是現量。這種壞了心識波動的“渾渾沌沌”狀態,正是我人自性本具的屬性,也是宇宙萬物的本體。當我人歸根覆命時,才能契合,或顯現。佛法稱為始覺合於本覺,故“終身不離”,本自具有,從未丟失,只是被極性心識遮蔽,無能開顯之。所以,莊子講:“若彼‘知’之(二相極性的心識分別也),乃是離之(一相妙明的智慧隱沒)。”

三祖僧璨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只要壞掉極性心識的活動(揀擇),大道自現當前。故古人云,一念不生全體現。“毫釐有差(一念無明),天地懸隔。”(三祖語)。有梵志持花供佛,佛說:“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之花。佛又說:“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之花。佛還說:“放下!”梵志奇怪,兩手空空,還要放下,不知放下什麼?吾人六根、六塵、六識的二相極性觀念,死死控制著我們,使我們無法跳出“徼”的世界,進入“妙”的層次,只有統統“放下”,“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梵志這時頓悟本心恆存,亦會佛陀“放下”的妙旨。後來,禪宗祖師講:“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處,即是透脫,不墮情塵,不居意想。”放下一切極性觀念,壞掉一切心識活動,便是諸佛諸祖出世的本懷。“諸佛出世,祖師西來,實無一法與人,只要諸人休歇。”這和老子“絕聖棄知”、“絕仁棄義”,同出一轍,皆是絕棄極性觀念、對待心識的轉“識”成“智”而已!

4、歸根覆命

由二相的認識到一相的認識,老子的論述極為廣泛,也是儒釋道聖人悲憫世人的本懷顯現。讓我們從認識論角度作一瞭解。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所謂的二相,就是除一相(無相也)外的一切相狀之謂也。佛家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相是業相,是根塵對待處理出的“幻妄稱相”、“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妄想來自心識的波動(妄動)。不同的心識波動,產生不同的相狀。猶如不同的狂風(妄想),掀起不同的巨浪(幻妄稱相,業相);不同的巨浪,就是不同層次的境界;不同層次的境界,“循業發現”不同的法界(亦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法界、世界呈現不同的事物。如:魚的妄想業“發現”水中生存的世界,而人卻“發現”空氣中生存的世界;狗的妄想業聞著大便當作美味佳餚,而人則覺得臭穢不堪。總之,不管多麼複雜的世界,無不是自己妄想心識的“狂風”所掀起的“巨浪”(萬物之相)。要認識這一微妙深遠的機制原理,非得以“無風無浪的清澈靜水”作為參照,才可曉悟其中深不可測的機制(老子稱為微妙玄通)。所以,老子要求“致虛極,守靜篤”,達到絕對“零點”狀態,也就達到究竟一相、清淨本然的“不二”之態,這樣才能以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