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2 / 4)

性大智的慈悲心懷。

我們應盡力倡導老子大智慧的本意,怎敢以我們的短淺眼光評說大智者的深邃境界呢!老子反對的是二相執取的“有欲”極化,反對“智慧出,有大偽”,反對“雖智(識心分別)大迷”,反對不走正道,走邪道(“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老子讓人們“知常曰明”,“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心善淵”,“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可見老子絕無愚民之意,恰恰相反,他主張給百姓以真實的智慧!

2、老子說禪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是指聖人用善巧方便堵塞“智者”的極性思維,使“智者”無法施展極性邏輯的認識及其分別思維的活動。帛書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這就和上句(“常使民無知無慾”)吻合了。上句是總論,此句是具體的實施,或具體的教學操作。“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在禪宗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有效的實施。例如:百丈禪師指一淨瓶說:“不得喚作淨瓶,你喚作什麼?”首座用“智”(邏輯思維)作了“敢為”的回答:“當然不能喚作木(木突)也。”而溈山禪師卻以“不敢為”之“智”,當百丈問時,一腳踢翻了淨瓶。於是,百丈說:“首座輸了一座山。”讓靈佑大師為溈山主,人稱為溈山靈佑大師。

要突破邏輯思維,使自性圓覺開顯出來,要經過一個常“無知無慾”的修持。“損之又損”極性的邏輯認識與思維的習慣,達到“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這就是“知常曰明”的操持和修行,也是“為無為”的“為”。要開顯自性的“大智慧”(無為),必須先要經歷一個“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已”的過程,才能達到“為無為”、“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無不治”境地。從認識論上講,吾人只要剔除了極性思維的定勢,剿絕二相邏輯思維的套路,迴歸一相的自性圓明(“知常曰明”),這就是“為無為”。

禪宗將這種“為無為”發展到登峰造極了。唐時,宣州刺史陸亙給南泉禪師出了一道邏輯思維的難題:“肚大頸小的瓶中養了一隻鵝,長大後,鵝出不了瓶。問:瓶不能破,鵝不能死,如何出來?”南泉禪師叫了聲“陸大夫”,陸亙說:“諾”!南泉禪師說:“鵝不是出來了嗎?!”陸亙因之言下大悟。從這個公案我們就可看出“為無為”的自在無礙,亦可領略“無不治”的大智慧,不知讀者“會”嗎?能體悟老子和禪宗大師們“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的本懷和境地嗎?

同樣的公案很多,如宋代首山省念禪師的“竹篦子”公案亦是:“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什麼?”“觸”者,太平常、太無意趣,太刻板了,誰不知道那叫“竹篦子”?“背”者,於事實不符,明明是個“竹篦子”,叫其它名稱就與狀態屬性相違背。這是禪宗大師們有意設下的思維陷阱,使思維(智)在悖論的逼拶下,寸步難行(不敢為也),從而將二相極性思維(邏輯思維)的識心堵死,使其休歇,兩相歸一相,使自性妙明開顯。古人稱之為“死而復活”(死二相之識心,活一相之“常”、“明”)。只有堵死極性思維的路子,才能開啟妙明常住的大圓鏡智(玄覽)。這一死一活的禪師作略,老子稱為“死而不亡者壽”。

極性思維是有限的,有條件的,有障礙的,而非極性的大圓鏡智(“知常曰明”)是無限的、無條件的、無障礙的。古今中外的聖者,其終極的目標,無非是開顯吾人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惠能開顯後說:“何期自性,具足一切。”佛陀開顯後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分別執著而不能開顯。”老子悟道後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知人”是二相的極性思維,是識心分別的“智”,而不是非極性一相的“明”。只有主客一體、內外一相、無二無別的境地,才能開顯自性的妙明(“自知者明”)。一切極性思維皆是非極性妙明本體的有限應用,猶如一切有為有相皆在無為無相的本底上運作一樣。再看:有為有相的日月星辰皆在無為無相之虛空中執行。一切極性思維之“智”皆是非極性自性之“明”的相用。所以,“不失其所(非極性“道”之本性也)者久”,妙性之明常住,“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兇”則不久。故不開顯妙明的自性,則既“兇”。而且不“久”。

聖人悟道,知自性具足一切,知“玄覽”本來妙明常住,知人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