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解道不如自己證道、悟道、體道、得道認識的究竟。
“中”之一字可以概括儒釋道三教學說的心法。儒家講“中庸”;道家講“守中”;佛家講“中道”。三教聖人為什麼講“中”呢?宇宙本來的面目就是“中”,道的非極性屬性體現的是中,“中”了就沒有極性。以物質世界的空間來說,“中”了就不偏左也不偏右;以時空來講,“中”了就具備了無限的屬性。事實上真正的“守中”是無限時空的“虛空”屬性。只有達到非極性的“真空態”時,才是本來面目的“中”。莊子講的“虛室生白”,就是老子“守中”要得到的結果。這是從修道、悟道、證道來講,排除雜念,轉識成智,契入般若實相,必然“室”(心)虛而光明顯現,呈現出無限空曠的境界。進入了這種狀態就“守中”了,也就得道、悟道了,明心見性了。這時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