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是性要求是伴隨性發育和性成熟才出現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的發育成熟,漸漸出現了性的要求。這就是兩性接觸的原動力。
人要結婚的另一個基本動機是為了種族延續。種族存在已有上萬年曆史,人類得以延續完全是由於婚姻關係的直接結果。傳宗接代的思想一直都是明確的。如果每一對夫妻都不要孩子,那麼用不了若干年,人類就要自行消亡。因而人要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保證與原動力。
我們都知道的一點是,人是群居動物,群居的內部資源共享,使整個力量增強,然後就出現文明、人類社會,出現社會分工等等。當然,人在性和種族的延續方面不應單憑生物本能行事,而是還具有更高尚、更完美和更豐富的社會內容。人的思想、情感、社會意識和道德諸因素在人類兩性結合中佔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位置。因此,人要結婚除了以上兩個基本動機外,另一動機就是為了滿足愛情的需要。愛情是性和種族延續動機所不能包括的,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男女未婚青年在工作中、在共同接觸中會產生愛情,愛情是人類情感中更高一層、更深一步的東西。沒有愛情就很難成為夫妻。當愛情發展到男女約會已不能滿足感情需要時,就會產生天天生活在一起的慾望,從而就自然要求以結婚的方式予以滿足。
總之,人要結婚是男女未婚青年的自身精神、情感和肉體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種族延續的需要。
做過管理的人知道,一個團隊,並不是人越多,帶來的效益越大,而是看什麼樣的組合。婚姻呢,是人類社會最小的構成單位。在這個有效的單位中,它能帶給單位內的成員以最大化的利益。當然,這種利益可能是精神的,也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全方位的。
婚姻是功利的。它存在的前提就是為了尋求彼此保護,協同工作生活,取得好好生存下去的更大機會。有人做飯,有人打掃房間,有人修馬桶,有人裝飾屋子……彼此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心裡有了依靠。
兩個人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各盡所長。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了效率最大化。如果戀愛是漂亮豪華的包裝,婚姻就是開啟包裝後的耐用品。經濟實惠,沒有過多裝飾。“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婚姻的真正目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屬於微觀經濟的範疇。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執行基礎。婚姻,是滿足人類本性需求的初始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婚姻,是在法律範疇之內的。法律只具有保護家庭成員所擁有共同財產的分配與分割的功能;而對於成員之間的吃飽、睡好是無能為力的。其功能僅限於經濟層面,即作用於最低層面。一張結婚證書,決不是美滿婚姻的“博士文憑”。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利益的最大化——人為什麼要結婚(2)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婚姻是人們為了滿足於本身需要並降低交易費用而實現效用最大化的一種組合形式,類似於企業的存在是為了要比市場交易節約交易成本。
人的本能行為:食、色,幾乎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如果此類行為都要透過市場交易才能完成的話(假設市場是充分開放而能提供所有此類物品的),那麼,這些滿足於人之本性的活動就會時時刻刻地在市場上發生。不難想象,其交易費用或成本要遠遠大於在家庭內部完成的。
在古代社會,家庭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男耕女織,是一種生產勞動的分工協作,更是一種最佳的人力資源配置。食、色二者,均可得以滿足,一舉兩得;成本低而效用大,何樂而不為?微觀經濟結構合理,綜合國力豈不做大做強?所謂漢唐盛世,無非如此而已。
現代社會人們組成一個家庭,像是在經營一家股份公司:其主要成員本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原則,共同合作經營。其理想境界應是:分配合理,利益均沾。其存在的邊界,取決於邊際投入與邊際收益。任何一方感到其邊際投入與邊際收益不相稱時,便會撤資散夥,分道揚鑣;婚姻危機,隨之而來。
從人的需求來說,男女之間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無不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可謂天經地義。此外,如今社會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存在著太多的擋不住的誘惑。錢鍾書先生說:“忠實的是沒有機會,有機會就不忠實了。”這不無道理。喜新厭舊,也符合效用遞減法則。古之所謂“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著不如偷不著”云云,以及今人對偷雞摸狗之徒的所謂“三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