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大明官 作者:風雅頌

點在距離山外世界最近的下花溪村村外平地上,方便外面人來趕集。這個傳統,世世代代幾百年來都是如此,而且還將世世代代的再傳幾百年。

“好像今天就是五月初一!”方應物想到集市時,猛然拍額醒悟過來。要去購物,正在今ri!

自恃略有腰包的方應物想到做到,當即關上房門出了村子,朝下花溪方向而去。有很多同路的人,又以婦女居多,肩挑手拿著布匹雞鴨柳筐等。想想也知道,都是去趕集的,不但要買東西,還要賣東西給外面人換錢。

“秋哥!秋哥!”離開村口沒有多遠,方應物聽到後面有人叫他。

回頭看去,卻是堂弟方應元,遠遠地一邊揮手一邊招呼。方應物便停下腳步,等待堂弟跟上來。

方應元氣喘吁吁的到了堂兄前面,“秋哥,二叔爺叫你去祠堂議事。”

方應物笑了笑,族中在祠堂議事,從來都是幾個老人大輩出席,這次卻喊他這十五歲的少年人去,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內。在年高德劭之外,不是還有一詞叫達者為先麼?

方應物問道:“可知是什麼事情?”

“不曉得。”方應元答道,他心裡對堂兄可真是佩服。族中商議大事,還專門請堂兄去出席,這多麼有面子。

購物計劃延緩,方應物轉身回到了村中。參加這次族中會議的有六人,主持其事的自然只能是二叔爺方知禮。

方知禮見人已到齊,咳嗽一聲開了口道:“方才程總甲打發人來傳話,關於今年花溪該出的徭役,要變更一下攤派方式。”

所謂總甲,就是里長的俗稱,里長便是鄉村裡的管事人。

官府最低一層只能到縣,縣之下則分鄉、裡,幾十年後改為了都、圖,但至少在成化朝還是鄉里制。

鄉里中以甲首大戶充任里長攤派賦役、管理秩序;用德高望重之人擔任老人調解紛爭,擁有一些初級的司法職能;用富戶出任糧長,負責徵收運輸稅糧。

這種制度起自太祖高皇帝時期,其本意是為了防止官府下鄉擾民,所以加強民間自治功能。

但需要明確的是,裡和鄉並非官府,里長、老人、糧長也並非官員,充其量相當於一種由官方認可的民間自治首領,名義上是屬於一種服役,而且常常是與宗族勢力相結合的。

花溪三村位居山谷裡,沿溪岸而居,其中方應物所在的上花溪村在最裡面,而以程姓為主的下花溪村在最外面,王姓為主的中花溪村則在中間。

但三村對外常常統稱花溪,戶籍編制上花溪三村也編為一里,官方說法是梓桐鄉花溪裡。國朝制度一百一十戶為裡,但據方應物目測,花溪裡有無數黑戶,三村加起來怎麼可能才一百一十戶?

同本縣其他鄉村一樣,花溪也有里長、老人、糧長三巨頭,分別代表行政、司法、稅務。國朝講政治的基因根深蒂固,但哪怕小到這麼一個山鄉,也是有政治勢力分佈圖的。

如今里長和老人都是下花溪的程家人出任,糧長則是由中花溪的王家人擔任,也就是被方應物所熟悉的王德王大戶。相較之下,上花溪的方家人口最少,又是最窮,唯一能拿出手的窮秀才又失蹤兩年,勢力比另外兩家弱了許多。

方應物默默地回想起這些情況,再看二叔爺臉sè,便猜測肯定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了。

果然聽見二叔爺繼續說:“程總甲發了話,三村各有其族,為便於管教,從今年起,花溪的徭役由各村輪流承擔,輪到的村子承擔本里的全部徭役。而且就從我們上花溪開始。”

祠堂了裡眾人聞言交頭接耳,對程總甲這個新辦法都十分不滿。

往年整個花溪的徭役,向來是按戶計算,每村按比例出人,上花溪方家戶數最少,出的人力自然也少。如果照著程總甲的新規矩,那今年全部徭役將都由上花溪村方家承擔,顯然是十分吃力的。

“這怎麼可以?那今年我們村子豈不要累死人!簡直欺人太甚!”有個叫方逢時的伯父輩怒道。

方應物搖搖頭,這些叔伯還是見識短了點,沒認識到真正要命的地方。

他便出言提醒道:“凡是新政,朝令夕改都是常見事。程總甲說今年按新規矩來,假如我方家先承擔了全部徭役,那麼到了明年,程總甲如果說新規矩不好,還得用老規矩,三家共同攤派徭役,那今年我方家豈不白白出力?”

“其次,本來我們上花溪方家人最少,出力也最少。但如果三村輪流,那豈不要與另外兩個村子一樣?最後稀裡糊塗演變成了三村平均徭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