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聽到這道旨意麵面相覷。
只有方應物心知肚明,感嘆一聲訊息傳得好快!大概周太后已經知道訊息了,要正大光明的處置此事。
說起這周太后,出身京郊農戶,不讀書沒文化,鬧過不少說出去簡直貽笑大方的事情,在朝臣眼中是個很粗俗無禮、又愛斤斤計較的老太婆。再加上週家的張揚跋扈,朝臣們心中對周太后大都不太瞧得起。
但周太后的地位始終無可動搖,從英宗朝一直持續到未來的弘治朝。全因為她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生下了成化天子,第二件就是保護了當今太子朱祐樘。
如果不是周太后真心實意的疼愛孫子朱祐樘,處處嚴加保護庇佑,只怕朱祐樘早被一手遮天的萬貴妃暗害掉了。至今太子仍然住在周太后所居的仁壽宮,而不是正式獨立居住在東宮,非不為也,實不敢也。
所以說,周太后雖然幹了很多糟爛事情,甚至引發過大明朝第一次群臣集體叩闕事件,但她所做的唯二兩件正確事情卻都是無以倫比的大功德。
儘管這個老太婆是如此的招人厭煩,可是也風光三朝最後大富大貴的善終了,政治大抵就是這樣。(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啊!
第六百零二章 小插曲
聽到太后的旨意,方應物長嘆一口氣,只得轉身迴文華殿去。他嘆氣的原因只有一個,別人都是午膳吃飽,在這下午時光到文華殿站站班無所謂,權當消食了。
可他方應物今日午時粒米未進,在文華殿折騰半天,如今飢腸轆轆還要回去耗時間,真真情何以堪。
按照設計思想,文華殿本該是天子日常辦公場所,所以作為天子左右助手的所在的文淵閣與司禮監距離文華殿都不遠。
司禮監位於文華殿西邊,文淵閣位於文華殿南邊,距離都沒幾步路。故而太后請司禮監眾太監和內閣眾閣老、東宮講官到文華殿,眾人來的都很迅速。
第一個到的是方應物,但他地位太低,不敢大喇喇的在殿上等。只得立於殿外階下,擺出迎候的姿勢。
沒過多久,其他被請的人紛紛到了。有的人掃了一眼方應物,有的人看都沒看,陸陸續續進了殿中。
次輔劉吉有意慢了幾步落在最後,對方應物問道:“你又惹出什麼事情了?與太子有關?”
方應物言簡意賅的答道:“此刻一言難盡。”劉棉花略一思忖,“在殿中有閣臣有太監,你是小字輩,可不拘小節大膽表現。”
方應物想起什麼,抬頭看日:“老泰山你向來都是午時打道回府,今天怎的還在?也幸虧在了。。。。。。”
劉棉花哼聲道:“今天你入宮面聖,老夫想著總要以防萬一,果然還真萬一了。”
方應物若有所思。目送老泰山進殿。最後才是他進去,一眼望去。文臣站在東班,大都是熟面孔了。依次是內閣四巨頭萬安、劉吉、劉珝、彭華。按地位排名;
然後是今日當值的東宮侍班大臣、非常有可能的未來閣臣劉健、李東陽、吳寬、方清之,按入翰林時間排名。
而司禮監眾太監則站在西班,對方應物而言都是很陌生的存在。畢竟以方應物的層次,根本不會有機會接觸到司禮監太監。
雖然文官時常稱內閣為中樞,但實際上,今日文華殿裡東西班內閣加上司禮監才能算是完整的中樞,甚至掌握批紅大權的司禮監更加要害一點。
內閣與司禮監碰頭,還有個專門術語叫做“對柄機要”,在大明朝非禮儀性質的場合裡。最為重要,沒有之一。而且大都是伴隨著直接關係社稷安危的軍國重事,而且還總是涉及到內外朝的分量和臉面問題,故而氣氛往往格外嚴肅。
司禮監是內相,內閣是宰輔,與內相宰輔的碰撞比起來,文臣廷議都只能算虛張聲勢的小兒科。。。。。。
卻說方應物雖然不大認識眾位地位堪比大學士的公公,但並不妨礙方應物知道他們的大名。
作為一名積極向上、志向遠大的有為青年,小方大人怎麼可能不關注中樞動態。怎麼可能不記住司禮監太監們的姓名?
所以方應物抓住這次開眼界的機會,將眾位大太監的名字與眼前人物摸索著對上了號。
一個一個數過去,大概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秉筆太監蕭敬、陳準、黃高。。。。。。再加上幾個打醬油來的隨堂太監,西班差不多也是十來個人。正好與東班文官對立整齊。
其實還缺了一個秉筆太監,那就是覃昌,他去向天子復奏了。沒有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