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旗號,若能保住現太子,那麼等到新皇登基大換血時,劉棉花就有機會取代萬安成為首輔。
話說方應物雖然有時候對於老泰山的一些手段行徑嗤之以鼻,時不時吐槽幾句“人幹事”,但方應物從來不敢小看劉棉花對形勢的嗅覺和判斷。
相處的時間長了,方應物便發現,自己這位老丈人其實做事手段未見得有多麼強(當然還是超於朝臣平均水準的),但是嗅覺和預判無以倫比,真是當朝數一數二。
大方向從不犯錯,小手段即便有點失誤也不算嚴重,雖然人人都知道他投機,但卻又要接受他。這就是劉棉花歷經數朝屹立不倒的本錢,正所謂“呂端大事不糊塗”也。
方應物心裡胡思亂想之際,又聽到老泰山說:“老夫反覆琢磨令尊的事蹟,發現令尊的名氣有一大半都是你捧起來的。如今你怎樣捧得令尊,就照這樣子給老夫再來一遍。老夫也不是沒有悟性的人。”
方應物只能連連苦笑,這能是一回事麼?淮南之橘的典故難道不懂?只能說名韁利鎖四個字實在是至理名言。劉棉花這樣絕頂聰明的人也不能免俗。
故而方應物開口勸道:“老泰山又何須過於焦慮?譬如有甲乙兩人遇到了一隻飢餓的猛虎,那麼他們必然會逃跑。可是老泰山你也知道。人的跑步肯定比猛虎要慢得多。那為什麼他們還要逃?”
劉棉花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立刻就得到了答案:“不需要比老虎跑的快,只需要比另一個人跑得快就行了。另一個人落在了後面,自己當然也就安全了。”
方應物擊掌道:“正是這個道理!如今內閣便如這種形勢,老泰山你不用追求絕對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