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地,並在此沐浴,手扶無憂樹生下了佛祖。
當年的無憂樹早已枯死,取而代之的這棵菩提樹成了人們朝拜的物件。藍毗尼園也因此與佛祖初轉法輪的鹿野苑、佛祖成道的菩提伽耶和佛祖涅的拘屍那城娑羅雙樹林並稱為佛教四大聖蹟。
離水池向北不遠,有阿育王石柱矗立,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呈圓柱形。阿育王是古印度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曾在公元前251年到藍毗尼朝聖,並立下石柱。石柱上有用古印度北部方言普拉克利語刻寫的敕文,說明該柱是阿育王在對藍毗尼進行朝拜後證明此處為佛陀誕生地而豎立的。我國高僧法顯和玄奘曾分別於公元403年和636年來到這裡朝拜。但在此後的歲月裡,藍毗尼便湮沒無聞,直到19世紀末德國考古學家發現了阿育王石柱,並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進行勘查發掘,才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使荒廢多年的聖蹟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出了聖園便是寺廟區。迄今為止,先後有中國、日本、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在此修建寺廟或禪定中心。中華寺是目前已建成的寺廟中規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