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了——袁紹和袁術之間的矛盾也不少,公孫瓚和袁術結盟也是後來二人打得你死我活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個回合的暗戰終於讓公孫瓚給扳回一局來,雙方打成1:1,由於袁氏兄弟的介入,二人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了,劉虞的角色被袁紹所代替,桌子下面的暗鬥也挪到桌面上成為*裸的血腥戰爭。
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弟弟公孫越,因為結盟,所以代價就是自己的弟弟到袁術手下打工,衣服不是買的是租的,袁術當然可勁用了,當時袁術派遣孫堅鎮守陽城抗拒董卓,袁紹呢?居然讓下屬周昂佔領了這裡,袁術當然不幹了,派公孫越和孫堅一起進攻周昂,沒有勝利,公孫越呢?死在這場戰役裡,中箭而死。
公孫瓚當然不幹了,憑什麼你們兄弟打仗把我的弟弟給搭進去了?不行!沒有完!袁術是同盟,氣只好撒在袁紹的頭上了,“餘弟死,禍起於袁紹”,死的只是自己的老弟,不是老爸,而且這個藉口還不太好直接拿出來,畢竟也是私怨嘛,所以和所有人一樣發表了一個討逆檄言。
是怎麼罵袁紹的呢?雖然沒有陳琳罵曹操那樣成為千古名文,但是也算是對症下藥,有的放矢了。
——為國家招來禍害,慫恿丁原焚燒孟津,勾引董卓進京,以至天下局面如此難以收拾;
——不跟董卓對抗,反而跑了出去,是對上級也就是皇上的不忠;
——攻打董卓沒有事先通知家人,結果導致滿門抄斬,這是不孝;
後面還有一些什麼橫徵暴斂啊,欺負老實人韓馥啊,之類的,一共是10條罪狀,簡直是多方位立體式的大惡人,*他是理所應當的了。
不過這只是一個表象而已,公孫越的死亡只是把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戰爭時間表提前了而已,前者稱霸冀州,夢想一統河北,公孫瓚取得了幽州的話語權,但是幽州比起冀州差得太遠了,如果不想一輩子憋在幽州,問鼎中原,一定要透過冀州開啟一條交通線來,這就決定了雙雄的對決勢不可免。正好之前的對手太差勁,公孫大俠也想找個強悍點的試驗一下自己——雖然最後是以自己的慘敗而告終。 。。
07—06:公孫大俠的完敗(1)
從雙方的兵力部署以及事發後的反應來看,也知道公孫瓚想打這一仗不是一天兩天了:公告發出以後立刻集中了自己的30000精銳部隊,這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的得意之作,三國特種部隊之白馬義從。
所謂白馬義從,就是公孫瓚“則選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說白了就是他的禁衛軍,估計當年和鮮卑部落玩群毆以後的活下來的那幾十位勇士就是其中的技術骨幹了,而後這隻部隊不斷的擴編,逐漸發展到3000人的規模。
不要小看了3000人這個數字啊,精銳的騎兵不算,坐騎還都是白馬,那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這支部隊也有著光榮的歷史,在跟隨公孫瓚征討烏桓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烏桓對其已經是恨之入骨,就連平日裡的軍事演習都是在草人的臉上貼住公孫瓚一干人等的大頭貼,凡是射中的皆是高呼萬歲,這和踩小人相比,除了技術含量高點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可見這隻部隊的戰鬥力有多強了。
閒話少說,這隻30000人的大部隊(還是以步兵為主)浩浩蕩蕩的開拔至界橋,準備和袁紹決一死戰——短時間內就集中這麼多人,不愧是好戰分子啊,而且也看出是蓄謀已久的了。
袁紹呢?太突然了,沒有辦法,根本就沒有準備好,因為剛剛拿下韓馥的冀州嘛,雖說這是一塊肥肉,但是,就是因為太油膩了,所以,還沒有消化完呢,不利於做劇烈的活動,所以只好採取綏靖政策來贏得戰略準備時間,贏得一點是一點,他難得的擺出了一副窩囊求和的樣子,把自己的渤海太守印綬給了公孫瓚的另一個弟弟公孫範(冀州是搶來的,這個渤海太守才是朝廷正式冊封的,所以還是比較值錢的),讓他去和公孫瓚結盟。
對於袁紹來講,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別看以前屈服於董卓,可是也沒有這麼低聲下氣過。
但是公孫瓚的胃口太大了,再加上實力雄厚,可不是一個什麼小小的渤海太守就可以滿足的,人家要的是整個冀州來作為問鼎天下的資本,這個公孫範,明顯是內應,前腳答應的挺痛快,說我盡力去辦,結果,拿著太守的印綬,後面馬上調集渤海軍隊前來響應公孫瓚,一路攻破青州和徐州的黃巾軍,不斷擴編,最後在界橋和公孫瓚會師,袁紹有點弄巧成拙啊。
軍勢大盛的公孫瓚有點得意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