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1 / 4)

攫取了第一桶金,坐在了這個位置上,公孫瓚馬上可是大展拳腳,在幽州全力施展自己的*計劃,面對不老實的少數民族,堅決的予以打擊,其結果就是未來的五六年時間裡一直是戰事不斷,戰績嘛,自然是有的,畢竟公孫瓚的實力擺在那裡,但是效果也不是很明顯,朝廷要的是穩定,公孫太守的仗打得雖是熱鬧,說評書的講的也是過癮,但是該有不服的還是不服,前面提到的跟著張純鬧事的丘力居就是一直沒有消停,而且認真貫徹執行了游擊戰術,在青州、幽州、冀州、徐州天馬行空的玩著自己殺人越貨的行為藝術,公孫瓚還真是拿他沒有辦法,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為游擊戰天生就是正規戰的剋星,而且公孫大俠的騎兵戰術有點死性。

鑑於這個瓶頸,朝廷也是相應的做出了戰略調整,派遣曾經出任過幽州刺史的劉虞劉伯安吃回頭草,意圖從根子上解決老大難的*,而在這一點上,公孫瓚就有那麼點門戶之見了,大俠風範蕩然無存,人生觀、價值觀的拐點也是顯現出來——當然了,大俠的墮落也是事出有因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07—03:大俠與大師暗戰(1)

朝廷為什麼選擇劉虞出任幽州刺史呢?官方機構給出的檔案顯示理由如下:“宗正東海劉伯安既有德義,昔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鎮撫,可不勞眾而定。”

這裡面透露了兩個資訊,一是朝廷方針政策大變,從原來的堅決*調整為安撫為主,軍事剿滅為輔,而是之所以選擇劉虞,是因為他是幽州的老領導了,事務比較熟悉一些,為人又是忠厚老實,就連老外都給個面子。

輿論方面也是頗會造勢,大張旗鼓的開動新聞機器聒噪劉虞的長者形象,《英雄記》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劉虞為博平令的時候,因為自己的“高尚淳樸”,所以治下路不拾遺,沒有盜賊現象,犯罪率誇張的降到了0,就連天災都沒有了,而且隔壁縣裡遇到了蝗災,蝗蟲們從來都是繞著博平走,從來不進來拿老百姓的一粒糧食(難道是不好吃?)。

總之,這麼一忽悠,劉虞成了幽州刺史的不二人選,偏偏人家到任以後還真的是起到了成效,那些怎麼打怎麼不服的戎狄匪患聽說劉虞來了,十分高興,立刻打道回府,不再擾民了,劉虞也責令他們儘快交出土匪頭子張純來,其餘人等遵循國家的民族政策,一概不予追究。

形勢朝著有利於劉虞的一面發展,站在一旁的公孫瓚自然是十分不爽了,認為劉虞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結果兩位領導剛剛打個照面,矛盾立刻種下了,這個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路線的問題,公孫瓚堅決主張軍事*,毫不留情,而劉虞則是主張安撫為主,能不刀兵相見就儘量不,其次則是一個權力分配問題,這也是朝廷的意思,雖然這個時候中央的大權已經旁落,地方郡守多半是不聽指揮的,這個公孫瓚怎麼看都不是一個軟角色,說不定有野心,劉虞呢?淨幹些收買人心的事情,民望已經超過了他的本職所在,所以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互掐達到政治調控上的平衡是最好不過了,《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皇帝屁話不少,但是有一句說對了,臣子不打架,皇帝怎麼管理啊,這就是君馭臣之術,所以說呢,公孫瓚和劉虞想不打都不行啊,在朝廷看來,把兩個刺頭潛在的威脅放在一起是最捷徑的方法了。

二人的第一次暗戰就是在剿撫上,公孫瓚知道安撫是朝廷的意思,人家佔理,明的說不了什麼,於是就暗中使壞,派人刺殺劉虞的招安使者,這樣一來一可以暫緩計劃,二來也可以激化矛盾,但是事情不幸敗露,少數民族領袖們知道了公孫瓚的險惡用心,反而促成了他們加快投降步伐,紛紛繞過公孫瓚的視野跑到劉虞那裡去了,劉虞呢?也是不負他們的眾望,上報朝廷要求裁撤邊防軍隊,讓大家舒心的投降,朝廷呢?巴不得地方軍隊少點,這樣自己也放心啊,於是,“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裁撤了還有這個數字可見平日裡公孫大俠沒少擴充軍備,野心不小啊)。

朝廷拿出姿態來了,成效也就看見了,張純在這一片再也混不下去了,拋棄老婆孩子逃進了鮮卑區域,準備學習本•拉登了,最後呢?還是被自己的下屬王政殺死,拿著他的首級去劉虞那裡邀功,為了標榜自己的仁義和守信用,同時也是給那些還觀望的叛逆者看看,劉虞把這個出賣主子的小人封為列侯,一下子把人心給拉攏過來了,公孫瓚掃蕩多年沒有乾淨的匪患徹底平靜下來了。

這第一回合的暗戰角逐,以公孫瓚的全面失敗而告終,劉虞也許是真的全心全意秉承朝廷的旨意,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