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了一支勢力來牽制冉冉升起的何進一黨。
不過,由於選材面的侷限和過於考慮對皇家的忠誠度,老大的選擇不多,還是遵循了前朝的舊例——啟用宦官,這個人就是蹇碩,官方的理由則是蹇碩“壯健而有武略”,所以親任之。
當時的東漢政府在西園設立八校尉,作為自己國家禁衛中央軍隊的精銳,讓一個宦官出任大元帥,表面看是一種弱智的抉擇,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看看這份名單就知道了(前面有過介紹)。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這個蹇碩以外,要麼是人微言輕的,要麼都是何進的黨羽,你說皇帝老兒不依靠這個宦官還依靠誰呢?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了一個添堵的蹇碩,也就讓何進的政治生涯多了點味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04—02:一個外戚的奮鬥(2)
正是這種互相牽制的人事安排,直接導致了何進和蹇碩的尖銳對立,皇帝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礙於何進妹子的地位以及何進在朝中的勢力,皇帝不敢明顯的表露出立場,於是,就硬生生的提拔出一個十常侍之外的人,理由很簡單,何皇后之所以站得住腳就是因為她和十常侍是一夥的,漢靈帝雖然說有點昏庸,但是這個還是看得出來的。
所以,何進榮耀的後面,從一些小細節上已經可以看出,漢靈帝隱約有著幹掉何進一黨的心思,而蹇碩,作為一條忠實的走狗,領會了皇帝的意圖,同時也是為了自保,於是搞出了一些小動作。。
比如有一次,就是蹇碩想玩一出調虎離山的妙招,什麼呢?他進言皇上,要何進親自帶隊,西擊邊章、韓遂。
蹇碩的用意不言自明,就是想把何進給調走,這和後來何進和袁紹想把董卓給調進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皇上呢?居然批准了這一提案,邊地自有重兵,即使是從朝中調兵,也無須中央軍委副主席(皇帝才是正的)親自出馬吧?所以皇帝的意圖就是當個和事老,什麼都不知道,順水推舟的把何進調走,前腳一走,後腳就拿朝中黨羽做文章,以邊緣化外戚的勢力,當然了,何進不是傻子,找個藉口說檔期弄不開,堅決不去。
於是,漢靈帝和蹇碩只好作罷,這也看出了皇權到了今天已經不太好使了,完全要看人家樂意不。
這只是小摩擦和試探而已,沒有多久,核心問題分歧就出現了,這就是所有皇帝都要憂心半生的立儲問題。
當今的漢靈帝要立儲,方案有兩個,一個是何皇后的皇子劉辯,一個是王貴人的兒子劉協。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看似有兩個選項,可是,劉協只不過是一個添頭而已。
何進的妹妹是皇后,生的又是兒子,古有母以子貴,反過來說,子以母貴也是成立的,再加上當時何進的黨羽遍佈朝野,不說別的,西園軍八大金剛除了蹇碩全是何進的人,非法*已經召開了很多次,這個時候,西園軍已經背離了成立之初的宗旨,成為獨立於漢靈帝和蹇碩之外的一個軍事委員會。
所以,何皇后比之王貴人也是有著更多的話語權。
但是,當群臣敦促皇上立劉辯為太子的時候,已經重病纏身的皇帝卻是藉口劉辯*沒有威儀,所以不想立,不過又礙於何進的勢力不敢強行安排劉協繼位,所以只好拖下去,這就更加證明了他一方面不得不倚重何進,一方面又對何進抱有十分的戒心。
太極推手也不見得就是屢試不爽,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能拖一天是一天而不是見機行事的話,那麼就是愚蠢之極了。
這個事情一直拖到了皇上老兒自己掛掉也沒有解決,深受皇恩的蹇碩在這個關鍵時候蹦了出來,企圖扮演託孤的主角,秉承皇帝的遺願,幹掉何進,立劉協為天子(其實也是為了自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於是就想趁老皇帝駕崩的時候對何進下手,直接把他清洗掉。
也該著何進命大,蹇碩的手下潘隱和何進有舊交,洞悉了蹇碩的意圖之後,就以眼神暗示何進裡面有貓膩,何進不傻,又抱有戒心,當然什麼都明白了,連忙跑了出去,稱疾不出,暗中準備除掉蹇碩。
在直接幹掉何進的計劃流產以後,蹇碩也就沒有什麼發言權了,皇子劉辯順理成章的成為皇上,由於年紀太小,何太后臨朝聽政,何進和太傅袁槐輔政,錄尚書事,何氏一黨的大權徹底建立起來,這也直接宣告了故去皇帝計劃的徹底失敗和蹇碩喪鐘的敲響。
不管蹇碩是不是忠心,是不是很有才幹,但是他的所屬階層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和何進對他的全面優勢成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