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並不願意在形勢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就輕易地表露自己的態度,畢竟,曹爽,從血緣上看比司馬懿更有資格發號施令,如果把曹魏帝國比喻為家族產業的話,曹爽是這個家族的舵手,司馬懿名義上是舵手,但是,實際上就是一個打工者而已,董事長和總經理之間的區別。
所以,司馬懿要忍,他是一個懂得堅忍的人,如果時機不成熟的話,他是不會輕易動手的,和諸葛亮耗了那麼長的時間了,這點折磨算什麼?
所以,有了政見分歧,司馬懿只是做到本職工作內的據理力爭,但是,如果爭不下來的話他也不會勉強——他可不想在這個階段就和曹爽完全站在隊裡面上,而且,讓曹爽多多表現一下也是不錯,能力不足的人非要張羅著辦事只會加速他的滅亡,這就是典型的志大才疏。
曹爽這個人,能力還是有的,只不過有點,或者說是相當的眼高手低,想法不錯,但是具體操作起來有不少業餘的地方。
執政者如果強行展示自己的業餘技術的話,只能給自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果不其然,沒有多久,曹爽又“丟人”了。
正始七年,也就是246年,曹爽攻打蜀漢失敗沒有多久,東吳再次蠢蠢欲動犯邊,入侵柤中,當地有萬餘家百姓為避吳兵,北渡沔水,司馬懿認為沔南離敵太近,倘若百姓奔還,還會引來吳兵,應該讓他們暫留北方。
但是曹爽不同意,說:“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長策也。”
司馬懿一見,我靠,這廝居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於是就“好心”勸說說:“話不能說的太絕對啊,凡物致之安地則安,危地則危,所以兵法說‘成敗,形也;安危,勢也’,我們不能不審時度勢而專門空講理論啊,如果敵人以二萬人斷沔水,三萬人與沔南諸軍相持,萬人陸梁柤中,我們怎麼辦?”
但是曹爽不從,驅令還南。最後,吳兵果然擊破粗中,所失百姓,數以萬計。
曹爽的原則就是,調查取證雖然是很重要,可是,不能違背這樣一個原則:凡是司馬懿說的,都是錯的,凡是司馬懿的建議,我都不執行,而且還要提出相反的建議和他抬槓。
這就是曹爽的兩個凡是,造成的結果就是:凡是曹爽的政策,沒有不失誤的。
第二階段,以軍事為主線的第二階段隨著曹爽的兩次很丟人的完敗而宣告結束,第一階段雖然曹爽失誤了,可是至少在牌面上不落下風啊,這一次則不然,主動進攻蜀漢完敗以及被動防禦東吳失敗,完全暴露了自己和司馬懿之間的差距。
同時,也說明了當時司馬懿已經完全控制了吳蜀邊境的軍權,曹爽在調動這些軍隊的時候相當吃力,攻打漢中,因為有自己的人幫襯,所以,至少可以拉出一支有規模的軍隊,但是,在吳國邊境,完全不能阻止起有效地防禦體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老百姓被屠殺、劫掠。
司馬懿以隔岸觀火之舉給了曹爽重重一擊。
終於,到了第三階段了。
41—27:博弈,魔高一丈(7)
現在,大家玩到這個份上,由於司馬懿一直採取韜光養晦的防守反擊策略,所以,一直主動進攻的曹爽已經完全把自己的底牌給亮出來了。
經過反覆的測試和試探,司馬懿已經可以確定,曹爽沒有新招了,下面自己要做的就是根據曹爽的優勢和劣勢制定自己的反擊計劃。
這就是強隊玩防守和弱隊玩防守的本質區別,弱隊防守目的是1分或者少丟幾個以免面子上過不去,當然了,能撿到一個是最好的,而強隊的防守則是為了引蛇出洞,然後抓住機會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主動和被動的區別。
曹爽的幾板斧已經亮出來了,套路已經被大家看在眼中。
劣勢,是一目瞭然的,曹爽和司馬懿之間智商+情商的差距的N次方,等於曹爽集團和司馬懿集團之間的差距。
這個屬於先天不足,畢竟司馬懿已經盤根錯節的發展了多年了,而曹爽本身就有點差勁,再加上起步晚,所以,搶到手的人力資源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有限的,現在,之所以表現的還不是很低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在刻意的掩飾自己和自己的集團活動力度,把他們混同在中間勢力當中,造成了一種曹爽很是強勢的假象。
但是,事實勝於雄辯,看看曹爽一黨中的主要人員名單我們就知道,真正的人力資源流失到哪裡去了(其實前面有關司馬懿上位的章節中已經舉出了他的相關優勢)。
基本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