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或者被“拉攏腐蝕”,或者沾上了親戚關係,或者保持中立,以至於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消失了。
反抗的人不會就此徹底的消失,當司馬氏做出了某些過分的舉動後,必然會有人站出來反抗,只不過反抗的力度和強度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眼下的一個事實就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逐漸確立了自己在曹魏政府中的優勢地位,為後來司馬師和司馬昭的“興風作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似乎上天也很眷顧司馬懿,再接再厲的給了他兩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逼著他在這個政府中更加如日中天下去。
第一個餡餅就是*遼東事件。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41—13:鏖戰,遼東歸位(1)
公孫淵和曹魏一脈也算是頗有淵源的了,他的老爸是公孫康,當年幹掉袁尚示好曹操的那位,公孫家這麼幹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自己在遼東做一個土皇帝而已,再加上這裡一直比較貧瘠,又沒有什麼太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那個時候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南面的劉備和孫權那裡,即便是真的考慮到北方的威脅,倒不如說匈奴為首的幾個少數民族的威脅性要更大一些,而小小的公孫氏尚成不了什麼氣候,給他時間也成不了什麼氣候,最後在來收拾他也不遲啊。
但是,這一拖,就過了30年,30年後,曹*了,劉備死了,曹丕也死了,東漢也已經完成了資產重組,而割據遼東的公孫氏,還活著呢。
只不過,雖然大旗上面繡著的還是“公孫”二字,也完成了一些更新換代,首先是公孫康病逝,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太小,所以,由弟弟公孫恭出馬主持大局,沒有多久,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蠻有野心和能力的小傢伙長大成人了,不滿叔叔佔據著本該屬於自己的位置,於是,就發動了宮廷政變,坐上了遼東軍區一把手的寶座。
這麼做雖然有點過分,但是,畢竟公孫淵對中央還是保持著一貫的恭敬態度的,所以,曹睿並沒有斤斤計較,而是順水推舟的承認了公孫淵的地位。
這說明中央暫時還沒有動武的意思,只要公孫淵服服帖帖,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動作,當時的焦點還是在魏蜀吳三國邊境上的打打殺殺。
但是,這不代表以後曹魏不會對這一代下手,公孫淵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蜀漢和東吳才是曹睿的心腹大患,再加上自己比較溫順一些,所以才暫時沒有事,一旦那邊的警報摘除了,中央就要對自己下手了,所以,必須做點什麼出來,不能坐以待斃啊。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孫淵的不安分之舉倒也是可以理解,不能簡單的斥之為愚蠢。
公孫淵的打算是什麼呢?
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外援。
由於中間隔著一個曹魏,所以,公孫淵和蜀漢有聯絡是不太可能的了,只能開啟一條海上交通線和孫權建立某種政治聯盟。
有關這個細節在後面孫權的章節中會提到,這裡就不多說了,經歷了這件事之後,曹睿對公孫淵多了一個心眼,雖然褒獎了他對孫權“痛快”的切斷情緣,但是,那也是被迫的,必須對他下手了。
於是,在237年(諸葛亮死了3年了,這一面暫時是消停了,可以收拾後面的不安分守己的傢伙了)的時候,曹睿做了一個看似平常,實則有貓膩的小動作:遣幽州刺史毋丘儉等,以璽書召淵入朝。
雖然之前褒獎了公孫淵的忠心,“拜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兵如故“,但是,公孫淵心裡還是有點發虛,畢竟自己是做了對不起政府的事情嘛,所以,面對毌丘僉的召喚,公孫淵做出了激烈的回應:拒絕入朝,並且起兵反抗,準備有所不足的毌丘僉不得不敗退。
但是,這樣一來,也宣告了公孫氏和曹氏維持了接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關係完全破裂,曹睿要的就是把這個傢伙給逼出來,讓他處於輿論的下風(如果真的被自己杯酒釋兵權了可就是撿著了,不過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到時候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興兵*了——一句話,毌丘僉這次出場不過是扮演了一枚棋子的角色而已。
公孫淵也不管許多,反正也是一個死,索性來個魚死網破吧,於是,在擊敗毌丘僉之後,也就是238年,這位老兄自立為燕王,設定百官,改元為紹漢,並且緊急尋找外援,向孫權稱臣(就像當年孫權面對劉備的大兵壓境緊急向曹丕稱臣一樣)。
這樣一來,公孫淵就是*裸的背叛了。
對於這種人,只有一個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