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馬上提出了之前的計劃,而少了周瑜這個最大的阻力之後,孫權也是很痛快的批准了這條建議,於是,我們呢就看到了孫劉倆家之間熱鬧非凡的調動和交接:
程普調回了江夏,繼續當自己的江夏太守,並且在不久的將來病死在這個位置上,而魯肅呢?後撤一步,從長沙分出一塊地方來作為陸口郡,魯肅剪著陸口太守,駐紮在這裡,把公安以西的長江沿岸,也就是劉備垂涎已久的 江陵一帶完全納入了他的版圖,這是他當初寄人籬下的時候就惦記的東西,現如今,幾經曲折,終於圓夢了。
魯肅為什麼如此的親劉?不得而知,拿了劉備的好處?不至於,不過也不好說,這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一個把一統華夏看作是遙不可及的穩健派,這麼做應該是為自己留點餘地的,狡兔三窟嘛,借荊州只是魯肅幫助劉備的第一件事,還有一個就是主動把龐統推到了劉備的門下成為座上賓。
雖不至於,但是不好講魯肅到底拿好處沒有,這也是原因之一。
借了荊州,三足鼎立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完成了,雖然說後來孫權有點後悔,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對於孫劉聯盟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結果,看看曹操的表現就知道了: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曹操那個時候還沒有中風的症狀,有了這種反應,足以見這一策略的出臺對他一統中原的計劃有多大的殺傷力了——三分天下大勢已是無法扭轉。
至於為什麼劉備要賴著不走,或者說是孫權被逼的無奈,只好採用下策,讓呂蒙用極端的方式搶回來,看看幾位古人對荊州,或者說是江陵的評價就可以知道了: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這是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的。
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這是南宋的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說的。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這幾回講的只是孫劉聯盟比較和諧的一面,下面再讓我們看看同一時期內倆家的另外一張面孔吧。
22—09:劉備的崛起戰略(5)
那個時候周瑜還建在,身體很健康。面對咄咄逼人的劉備以及孫劉聯盟一百年不許變的既定方針,他知道,必須另外給江東開闢出一片生存空間來,而這一片領土就是後來被曹操覬覦,被劉備佔領的巴蜀和漢中。
這個想法還算是比較大膽和出人意料的,當他向孫權提出這個計劃之後,劉備驚呆了,不,準確的說是害怕了,因為那個地方是他惦記的,現在吃著肉(荊州),眼巴巴望著放在碗裡的肉,絕對不允許他人染指。
但是,劉備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看著周瑜的計劃得到了孫權的批准,不過好在自己命大,也是周瑜命短,正在竭力籌備的時候而中道完結了——“道於巴丘卒,年三十六歲”。
周瑜死了,看似這個計劃要終止了,不過沒有,孫權依舊是向劉備提出了自己攻打蜀國的計劃,只不過,他把周瑜的方案給修正了一下,添了一句話進去,而正是這句話完全扭曲了周瑜的初衷——“共取蜀”。
多了一個“共”,自然是要和劉備一起出兵攻打劉璋,把劉備給拽進來有兩層意思,一是要降低風險和運營成本,同時看似可以把利潤分攤,至於第二層意思才代表著孫權的真正用心,而這一點被劉備的屬下荊州主簿殷觀給捅了出來(注意,是殷觀而不是諸葛亮)。
當劉備接到這份公文的時候,真的有點心動了,滿以為“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這就是看到了利益的一面,隔著自己,孫權無法真正的控制巴蜀,而自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到時候一定可以佔個大便宜(這個劉備,佔便宜佔得有點習慣了)。
不過,旁觀者清,主簿殷觀指出了孫權,並不是雷鋒:“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這就是點出了孫權的真正用心,還是在荊州身上,孫權必定不會全力攻打四川,到時候您也不盡心(想著佔便宜嘛),必然不會得逞,到時候,因為興師動眾(撐起面子,不能就派幾百部曲應付)而失了根本,孫權就會藉機對荊州下手了。
劉備這才恍然大悟,差點被忽悠了,殷觀就接著說了自己的對策,就是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