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慘象。
這支部隊,已經是不足萬人了。
三個月前,從這裡走出來的是200000人,三個月後,還不到二十分之一,這就是戰爭,很少有人做到常勝將軍二字,曹操雖然牛逼,但是終究還是敗了,走了袁紹的老路,不過,萬幸,命還在,還有翻盤的希望。
只是,聽了關羽的話,他知道,孫權活了,劉備也活了,以後的仗不好打了,赤壁一敗,只是三足鼎立的開始,下面將是形成的階段,至於他,暫時要靜觀其變了。
曾經距離一統華夏只有一步之遙,現如今,卻是虛無縹緲,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此時的曹操卻是感覺,他對不起戰死沙場的20萬將士,對不起蔡瑁,江陵,已經無法站穩了。
但是,他不甘心,曹仁留在了這裡,他人雖然回到了北方,卻是一直看著這裡,這就是三足鼎立的好處,兩個人掐起來的話,他就好從中漁人之利了,看關羽的那意思,孫劉分裂那是遲早的事情,現在,就等著這個機會出現呢。
只是,他想錯了,接下來劉備和孫權的表現,將會讓他大跌眼鏡。
赤壁,只是一個起點。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1—15:虛虛實實的赤壁(1)
一場大疫,一場大火,造就了一場大敗。
縱覽三國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離不開一個火,這樣看來,三國,想不火都不行啊。
三大戰役中,赤壁是被人津津樂道的最多的,《三國演義》中就是有了相當的篇幅是用在赤壁一戰上,足足寫了八回書,發展到今天,遊戲也出來了(我正在玩,不過說實話,已經和赤壁本身的故事沒有太多的關係了),電影也出來了,足以證明這段歷史的熱度。
只是,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的是,最接近那段歷史的史料,也就是《三國志》,講述這段歷史卻是寥寥數語。
先看《蜀書》中有關劉備和諸葛亮的記載吧,不多,“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這是劉備的,諸葛亮的呢?“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看上去是字數多了不少,實際上仔細看看就知道了,全是和孫權的大忽悠,具體到了戰役本身就沒有了。
這也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赤壁一戰,劉備這裡根本就沒有使出什麼力來,真正拼命的還是孫權,或者說是周瑜。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周瑜這邊吧。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