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明”,向孫權學習,只是想割據一方做一個土霸王的話,再當上個20年的皇帝還是沒有問題的(在這裡我們假設劉備可以活到80歲再壽終正寢),至於自己的後人可以當幾年,至於能不能一統天下則不是自己關心的問題了,愛咋咋地吧,自己累了一輩子,該享享清福了。
劉備這麼做絕對不會招來太多的非議,畢竟,我們對一個60歲的老人還可以有什麼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嗎?
但是,劉備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夢想就此畫上一個句號,那樣的話,他寧肯現在就死去。
至尊寶座帶來的奢華物質和女人的芳香對於劉備來說不過是一個贈送品而已,說句不好聽的,即便是劉備老當益壯,金槍不倒,胃也換成了不鏽鋼的,但是,他又可以享用幾年呢?
他奮鬥到這個位置上不是為了過上吃喝不愁,並且很上檔次的豬玀一樣的生活,他追求的是把握成功和權力的*以及為之奮鬥的過程。
上朝、下朝、批示公文,和妃子們happy一下,有事沒事舉辦個party,和大臣們樂呵一下(比如孫權經常舉辦酒會,帶頭喝的酩酊大醉,還很沒有酒德的撒酒瘋),偶爾下去搞搞社會調查,為後人拍個微服私訪什麼的製造點噱頭,摒棄前嫌,隔三差五的和孫權會晤一下,如果有人打來了就擺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最後熬到無疾而終,樂呵呵的向上帝彙報成果?
打死劉備也不想就此過上這種生活,也許他寧肯死在長坂坡(這有點誇張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嘛),所以,他一定要打這一仗,為自己的夢想,為了不把包袱甩給後人。
但是,居然迎來了如此的慘敗,成就了書生大將陸遜的千古美名,並且就此在低谷中死去則是他沒有想到的,就連諸葛大神也沒有想到,咋地也可以全身而退,不用全軍覆沒吧?
因為劉備尷尬的軍事記錄,所以,因為這最後一敗被釘死在恥辱柱上,成為軍事窩囊廢並且不自量力的典型,他要被孫權嘲笑,要被同樣不懂行的曹丕嘲笑,連帶著,東征的偉大意義,自己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也一併被丟進了歷史垃圾堆中無法翻身。
中國人講究中庸,中庸,本來是一個褒義詞,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找到一個人生的黃金分割點,但是,很難做到,而國人又喜歡為全社會設定一個很高的標準。
結果,中庸成了平庸的代名詞。
很多人,明明是無所作為,什麼成績都沒有,但是,卻因為沒有犯過什麼錯誤而沾沾自喜,於是,所有人都在追求不犯錯誤,做到“中庸”。
而劉備的失敗,成了一個反面教材。
國人還信奉成王敗寇和所謂的歷史客觀規律,只要他失敗了,那麼就要圍繞著這個失敗的結果去量身定做他失敗的原因,總結過來的就成了所謂的歷史客觀規律。
其實官渡中袁紹的失敗,赤壁中曹操的失敗還有夷陵中劉備的失敗,都有著一定的偶然因素,不錯,這些人本身就存在著致命的短板,但是,也不是一點優勢也沒有,致命的短板決定了他們在漫長的爭霸中不會一帆風順,甚至會中途落馬,這有點像聯賽冠軍的爭奪,比的是馬拉松的耐力,而一場決定兩大勢力或者幾大勢力的命運和走向的大戰,他的結果充滿了偶然因素,如同盃賽一樣,一場定勝負即可。
劉備輸掉了一場盃賽,進而導致陣容和心理的崩潰,連聯賽也輸掉了,我的偶像球隊國際米蘭在曼奇尼時代不是沒有這麼幹過,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種型別的失敗就否決劉備的努力吧?
何況單就比賽本身而言,劉備做的已經是很不錯了,比他以往每次做的都好,不管是全聚德操控,挑釁戰術的合理使用,防禦工事的打造,都是接近於完美的,看看韓當等人的反應就知道,如果不是陸遜力排眾議,他們差點繃不住了,進入劉備的比賽節奏。
再看看陸遜的策略,等待固守,當縮頭烏龜。
首先,當時內部關係梳理不暢,幾位老牌將領倚老賣老,不聽他指揮,陸遜要的是一擊斃命,做不多令行禁止的話就會全盤崩潰,所以,他想把決戰提前也不行;
其次,等了半年多才出擊也證明了劉備本身做的很好,讓他無處下嘴,難道還不能證明劉備本身工事的優越嗎?難道還能說劉備乃是垃圾中的*嗎?
我們可以說他不是很出色,比不上曹操,但是不能說他垃圾,至少,我們沒有資格在沒有仔細分析一下他輸球的原因就說他垃圾。
這,就像我們不能因為玩了幾場FM之後就自覺可以把一干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