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只有臨時換人了。
未戰就先折了兩位邊後衛,而且,這兩位邊後衛還是“五虎將”裡面的,是兩位軍區司令,屬於頂級選手。
所以,對劉備的備戰計劃影響是很大的。
他來不及傷痛,就要對自己的本就捉襟見肘的陣容進行進一步調整。
36—11:制霸,四三三↑(5)
首先,劉備把萬金油李嚴拔進了主力陣容,至於另一位替補後衛,則是由劉巴出任,同時,為了不讓眼下的陣容成色降低的太厲害,只好把中場大將魏延給調了回來,就象我最喜歡的薩內蒂薩隊可以從邊後衛打到中場一樣,魏延太守完全可以回到邊路鎮守。
但是,這樣一來,中場又產生了巨大的變動,那麼,替補中的向寵和傅彤到底把誰給提拔進來呢?劉備選擇的是牙門將向寵,相比之下,向寵的技術還是要比傅彤高一些的,當然了,還因為他和向朗的關係,至於傅彤,素質不差,缺的只是表現的機會以及人脈關係而已。
主力陣容重新設定完畢之後,劉備還要補充一下替補陣容,此時尚缺一個後衛和一箇中場,後衛,劉備選擇的是楊洪,楊洪的素質還是不錯的,算得上是一個小號的法正吧,當年法正隨同劉備攻打漢中,楊洪就是被諸葛亮舉薦代替為蜀郡太守,處理政務,能力相當不錯。
但是中場呢?實在是沒有合適的人選了,思前想後,劉備覺得反正也就是一個替補而已,還是祈禱現在的主力中場不要再有意外吧,於是,就把百戰百敗,百戰不死的陳式拉了出來,它的好處也是可以當一個萬金油,可以打一個側重進攻,防守堪堪的中場,也可以拉到鋒線上衝擊一下敵人,畢竟,平日裡雖然進球率低一些,可是畢竟有點經驗,真要情非得已的話說不定有點用處吧?其實劉備心裡也沒有底,不過只好這麼幹了。
好了,一陣手忙腳亂之後,劉備的B計劃,也就是夷陵之戰蜀軍的終極版陣容被迫出爐了,再來看一下吧。
主力陣容:
門將——劉禪。
後衛——諸葛亮,趙雲,李嚴(右邊衛),魏延(左邊衛)。
中場——劉備,黃權,向寵。
鋒線——吳班,沙摩柯,馮習。
替補陣容:
門將——空缺。
後衛——劉巴(中衛替補),楊洪(中衛替補)。
中場——傅彤,陳式。
鋒線——張南、杜路、劉寧。
透過這個變化我們可以看出,張飛和馬超的缺陣不僅僅是陣容含金量下降那麼簡單,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真正的危機在於,劉備喪失了一種重要的技戰術打法,馬超的缺陣還好一些,不是很嚴重,畢竟他主要負責防守,而魏延可以填補空白,反正大家本來的職能是差不多的,真正的危險是張飛之死,因為李嚴的助攻能力完全和他的正選不是一個檔次,要想讓李嚴像張飛那樣配合劉備進攻,給鋒線輸送炮彈基本上是妄想。
這也意味著劉備只剩中路滲透,然後三位前鋒自我組成三叉戟攻擊套路前去轟擊東吳防線這一個打法,無論是隻依靠劉備的組織,還是這種層次的三叉戟的射門精度和力度,都不是保險的,甚至是很危險的。
但是,劉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所以,夷陵之戰最後劃出的軌跡是十分的奇異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劉備深受打法的限制。
在討論這種打法之前,我們還要侃侃這個問題:夷陵一戰,劉備到底投入了多少的兵力。 。 想看書來
36—12:制霸,四三三↑(6)
有關蜀漢夷陵一戰投入兵力的考證,並非是簡單而又枯燥無聊的數字遊戲,因為確定了這個數字的大概範圍之後,我們可以弄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進一步瞭解一下劉備的國力以及攻擊能力的檢驗;
2:夷陵一戰劉備的表現是不及格,還是及格;
3:最後完勝的陸遜究竟勝在哪裡;
4:劉備此次東征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以上這些問題將會隨著對數字的考證以及戰況的發展而在後面逐步得到解釋,首先,我們就來看看劉備究竟砸進了多少資本。
這個數字並沒有清晰的列於史書當中,而且,即便是距離那場戰爭最近的年代,也有很多的版本,這些不同的版本的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立場,擁劉或者貶劉的立場,所以,我們必須在這裡透過對一些蛛絲馬跡的分析,力求得出一個比較靠譜的數字來。
第一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