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有紫氣,有滴流。紫氣者,炎日而發也,滴流者,純月而聚也。非紫氣無以立陽之功,非滴流無以見陰之用。故真火有二也,日月二也。上下各有其位,左右各循其途,兩者相為對待依附而不可離也。”
秦立無聲的誦讀,這些句子,他已經完全背下了,所以讀了幾句,就把白紙放下,閉上眼睛。經文從他腦中流過。
“日為離陽而實陽之主,月為坎陰而實陰之源,故坎中之陽必升,則陰隨陽發,十土由茲而癖,八木由茲而茂,而兩丁之陽乃光焰燭天矣。離中之陰必降,則陽隨陰斂,五土由是而闔,九金由是而凝,而壬癸之陰乃滔滔不竭矣。”
整篇真經已經被他揣摩的純熟,整篇經文分為三部分,上面是總綱,談論真火的性質。中篇是一篇具體修煉的呼吸法門,這種把實際修行方法,夾雜在理論論述中的情況,可以在不少道經甚至佛經中看到。經文的最後,是討論如何把體內凝聚的真火釋放出去,看那段“焚山煮海”的描述,秦立差點以為是在,實在過於玄幻。
放下最後一端不談,秦立現在是打算試一試,中間那段呼吸法。按照經文,這種法門可以幫助修行的人,採集日月精華凝練真火。其實像太極拳羅漢功之類的拳經中,也會談到,在每日清晨對著朝陽呼吸。不過採集到日月精華後,卻都少了凝練的法門。
月上中天,江邊的土丘上,除了風吹過的聲音,一片寂靜。秦立又在腦中,把修行的步驟,默想了一邊,覺得沒什麼問題。
這一篇真經偽託聖人立言,裡面的法門,倒也是光明宏大,氣度煌煌,沒有繁複糾結的地方。講述的也很清楚,個別地方還有額外的解釋說明。秦立讀過以後,有一種讀入門教材的感覺。
秦立睜開眼,看看時間已經接近23點了。現代人,誤以為子夜就是晚上24點,其實不是,中國古代計時中,子夜時分,指的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兩個小時。
第一次修行,秦立很謹慎,為了保持身體不亂動,他都沒敢站立。從空間中,秦立取出一條棉布墊子鋪在地上,自己盤腿端坐在布墊中間,又把手機關上免得干擾。
鏡面門和地面保持水平,漂浮在他的前方2米的地方。鏡面門的大小依然保持著1。7米,也就是先秦時期的一丈大小。
子時已到,空間內的靈根有了動靜,紅葉和根鬚開始無風自動。一道光明煥煥的月光漸漸匯聚起來,灌注到鏡面門內。門的另一邊,靈根全力的吸納月光中的精華。紅葉上的火苗,原本已經有些不穩,暴躁晃動,這時碰到灌注進來的月華,火苗晃動的幅度漸漸平穩。
秦立一直注意著觀察,看到這番變化,就知道真經中,把真火分為陰陽的說法,確實有道理。孤陰不長孤陽不久,確實如此。這讓他對後面的修行功法信心大增。
看看月光已經越來越凝聚,如同一道光柱,貫徹天地。秦立原本也是擔心,這種景象會惹來麻煩。不過這次,他早已橫下心來。反正這道光柱的亮度有限,只在附近才能看的真實,而霜月的江邊,有誰會無聊的,半夜在這荒野閒逛。
等月光柱凝聚到極限,秦立知道自己不應該猶豫了。他不再理會鏡面門中的靈根。自己開始照著經文傳授的法門,先定住心頭,拋開所有雜念,讓呼吸漸漸平和。
秦立在書中讀過,那些古代修士的經驗,知道道家修行,講究的是順心自然,但在關鍵時刻,要能夠“悟”和“想”。他放鬆心情,一呼一吸,節奏漸漸變得悠長。
約莫等了10分鐘,秦立的呼吸已經調節好了,他開始想象著,從月光中吸入月華,再慢慢遊走全身經絡,然後儲存在腎臟的位置。那裡是人身體中,儲存陰屬效能量的地方。真火中的陰火就盤踞在那裡,和位於心臟的陽火相互呼應。
這一套流程,他早就在心中模擬了數次,做得十分純熟。照著經文講述,秦立應該想象,有月光從亙古太荒的宇宙中,投射過來。一道道的月華能量,慢慢的洗刷他的身體。但是當他開始在心中呼喚月華的時候,鏡面門上方的月光柱,居然分出了一縷投射在他頂門。
這種特殊的變化,就是當初編著真經的人,也絕沒想到。在秦立用神識構想出來的世界中,他應該看到淡淡的月華,卻沒料到,一股銀白色的巨浪,鋪天蓋地而來,剎那間把他淹沒。
秦立看到自己的身體浸泡在水中,載浮載沉,這種感覺非常的真實。月華浸體一陣清涼,如同大熱天嬉水一樣的舒服,讓他不願掙扎。不知道過了多久,其他的感覺全都消失了。
秦立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