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另一個人的情況。
坐在桌前的楊朔銘,放下了手裡的報告,取過一張宣紙在桌上鋪好,然後拿起毛筆,蘸得墨飽,在宣紙上奮筆疾書起來。
很快,一首詞便一揮而就。
“北望滿洲,勃海中;風濤大作。想當年,吉黑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想不見,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嘆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期奉命提銳旅,一戰光復日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遊,念彌陀”
“寫的好。”楊朔銘的身後,一個甜美的聲音說道,“氣勢磅礴,壯懷激烈,果然不愧為統兵將軍的手筆。”
楊朔銘感覺到了曦雪那熟悉的氣息,呵呵一笑,放下了筆。
“你誇錯人了,這首詞可不是我做的。”楊朔銘笑著說道,
“這首《滿江紅》不是將軍做的?”曦雪有些奇怪地看著楊朔銘,說道,“不過從這首詞的內容和表達的意境看,可是充滿了武將的氣息啊。”
“這首詞是吳子玉將軍做的,”楊朔銘笑答道,“我覺得這首詞寫得很好,所以借來練練毛筆字,省得你們這些才女們總笑話我,說我竟然連毛筆字也不會寫。”
正象楊朔銘所說,這首《滿江紅?登蓬萊仙閣》,正是吳佩孚所做。他剛才在報告當中看到了這首詞,一時心血來潮,才寫了兩筆。
“吳子玉將軍以書生帶兵,崛起行伍,這一次抗擊日寇,立下赫赫戰功,也是一位大大的英雄。”曦雪說道,“難怪能做出這樣的詩詞來。”
聽了曦雪的話,楊朔銘一時間默然無語。
吳佩孚以秀才之身投筆從戎,他上馬吟詩,下馬讀書寫字畫畫,熟讀《易經》、《舂秋》,在北洋軍閥當中可以說是非常特別的。
而吳佩孚一生中的黃金時代,就是這一次的東北抗日之役。;
現在中國陸軍當中傳唱的軍歌,就是他自己填寫的這闋《滿江紅?登蓬萊閣》
此時剛才那篇報告中的話,依然在楊朔銘的腦中迴盪。
“……其本人飲食起居都很簡單,吃的是麵食、米飯,每餐只喝少許山東黃酒或紹興酒,早睡早起。平時練兵、打仗之餘,喜歡讀書,不愛錢,不怕死,不向外國人低頭。”
“吳常駐洛陽時,曹錕在保定之軍因欠餉激發兵變,實際上是學生出身和行伍出身的新舊派官兵的矛盾引發的衝突。曹錕急召吳前去解決。吳遂召集全體官兵做了一次‘英雄並立’的講話,意思是學生出身的官兵是‘英’,行伍出身的官兵是‘雄’,必須能文又能武才是英雄,希望他們相互學習,好好團結。雖然他說話有些口吃,而且一口山東蓬萊土話,不太好懂,但一場兵變還是被他輕輕幾句話給化解了。兵變化解的關鍵是這些不同出身的官兵都對他懷有敬意,他本人既是秀才也是兵。吳佩孚軍中傳唱他自己填的詞《滿江紅?登蓬萊閣》,日本人聽了都不舒服,有一個日本記者到其駐地採訪,曾當面質疑:‘登蓬萊閣能夠望見長白山嗎?’他回答:‘吾心眼通靈,豈止能望見長白山,還能望見你們富士山暱’日人慚恨而退……”
“蘇俄曾派代表聯絡吳之事確鑿無疑,吳在洛陽時,蘇俄派代表前來晉見,表示要扶植他為中國之主,吳毫不猶豫拒絕了蘇俄代表之議,稱‘國家土地利權,無絲毫可以相讓者’。他對於別人稱他為軍閥並不介意,還曾賦詩自我解嘲:‘敢雲色相曾參透,卻信軍閥力無邊。’”
“吳氏清白自許,不納妾、不積金錢,平日飲酒賦詩,一派書生本色。其好自比關、嶽,然思想亦不失激進,故蘇俄曾青睞之,事出吳佩孚聲援學運學生的通電:‘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囯熱忱,而奔走呼號,前仆後繼,以草擊鐘,以卵擊石,既非爭權利熱中,又非為結黨要譽。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以此電故,青年學生多讚譽之。”
如今的吳佩孚,可以說是目前北洋軍閥當中名聲最佳的一個。甚至於連曦雪這樣的女子,都對他抱有很大的好感。。。。
更多到,地址
(三百一十四)摸底
“吳氏常言:‘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心即天心也’,‘士氣即民氣也’。他同情支援學運,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學生乎’,‘自古以來,學生干預時政,從東漢到宋代的太學生,載在史冊,後世傳為美談’,‘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其傷實多。主政者不可不慎之。’此次曹錕賄選總統,吳氏聞之,曾激烈反對,曹氏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