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3 / 4)

小說:山漸青 作者:千頃寒

,聖人學說是一種綱領性的學說,它就象一個人的筋骨,缺之不可,但光有筋骨還不夠,還要有血肉來充實。打個比方,聖人學說沒有具體教我們如何管理農桑、如何排程錢糧、如何判決刑獄,而這些恰恰是一個文官所必須具備的知識。”

許清說到這裡,一個六十來歲的太學教授撫須說道:“夏寧侯之言論,老夫不敢苟同,聖人學說包羅永珍,難窮其理,豈是區區一個筋骨足以形容,更何來不具血肉之說?且為官之道,首重德行,守牧地方主責是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和睦鄉里,凡此種種,聖人經義之中皆以道明,又何來聖人義理不足以治世之說?”

這位老夫子一說完,許多太學生不由得隨之點頭認可,更多的學生則興奮異常,對雙方的辯論充滿了期待。那灼灼的目光彷彿是在等待一場盛宴一般。

許清也有些無奈,這位老夫子的話看似漏洞百出,但這些漏洞卻大得讓你傷不及他的本體,等你一不小心從這些漏洞鑽進去,還有可能被他繞得暈頭轉向,連自己的立場都找不著。

他起身一揖道:“敢問先生尊諱?”

那位老夫子倒也謙和地還禮,說道:“老夫太學教授程瑜。”

“方才程教授所言,守牧地方以教化為主,這一點晚生也不否認,但光是教化就足夠了嗎?若是如此,朝廷只須在各地多設些儒學,教授百姓聖人經義即可,還要地方衙門官吏有何用?”

許清的話讓那位程教授沉吟了起來,倒是他身邊一位太學生站起來,施禮答道:“如夏寧侯所言,地方官衙的設立,自然是為了勸課農桑,明斷刑獄、調派錢糧,但這些事情自有乎下的官吏去做,作為主官,仍是以教化百姓為主,所以學生以為程教授所言並沒有錯。”

這邊曾鞏馬上站了起來,朗聲辯道:“這位同窗所言不妥,調派錢糧等事務,雖有手下官吏去做,但具體怎麼執行,決定權卻在主官乎上,若是主官對這些事務一竅不通,如何確保他們做得是好的、是對的?”

許清聽了對曾鞏含笑頜首,然後接著道:“所以,作為主官,不求你樣樣十分的精通,但至少都要有個大概的瞭解才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相信這也是大多數在坐者的平生志向。

然而我們說這話的時候,往往卻忘了這句話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何為格物?相信大家都明白聖人所謂的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聖人此言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讓我們對世間萬事萬物執行的道理,都應該去思索、去探討,而不限於在儒家經典裡面尋章摘句。

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麼聖人此語中的‘三人”是不是全指的是儒者呢?自然不是,這‘三人’包括了各行各業的人在內,也就是說,聖人教我們對各行各業都應該去關心、去討教、去最*好oo學習。

那麼我憩請問各位,你們按聖人之言去做了嗎?你們除了儒家經典之外,你們還學會了什麼呢?你們知道水為何往底處流,火藥為何會爆炸,司南的指標為何總是指向南方,人為何會生病,天狗為何能把月亮吃掉,商人是如何盈利,農人如何耕作等等,你們都知道了嗎?

相信在坐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那你們為何不按聖為之言去學習、去探討這些未知的東西呢?是聖人讓你們讀了幾本儒家經典之後,便可以對其它事漠不關心,甚至有意去貶低它們嗎?”

一通發問下來,四周寂然無聲,許清朗朗之聲在整個太學裡迴盪著,即使是那些老夫子,一時也無從辯駁。許清也不奢望自己的一翻話,便能使得他們看待事物的觀點徹底的改變,冰凍三尺,百一日之寒啊。

“在坐的諸位,自覺學問比當年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如何?嵇康尚能身體力行的去打鐵,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至少說明他並沒有看低打鐵這些所謂的‘賤業’。

提到嵇康,還有一樣非常值得一提之事,那就是自唐始,科舉就被有意無意的加上了過多的鋪陳、過多的粉飾,進士及第之後遊曲江、晏杏林、雁塔題名,一時間百千萬裡盡傳名,把進士及第的榮耀,提升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把天下讀書人的心都擾亂了。

但事實上科舉只是朝廷為了挑選一些文官而已,你進士及第了,只代表你有了做官有資格,並不能說明你就一定能做一個好官,因此有必要這樣大肆的鋪陳渲染嗎?

科舉取士,在眾多的讀書人中,能上榜的畢竟只是少部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