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李元昊反叛,為了更好的抵抗西夏的入侵,原來的陝西路被拆分為四路,分別是秦鳳路、涇原路、環慶路、嘟延路,合稱陝西四路,在大宋缺少騎兵,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拆分也確實更利於將帥就近排程防禦,但卻不利於各路之間的協同作戰。一但各路之中主官意見不合,往往就要陷入各自為戰的困境,當初朝廷要范仲淹出環慶路經略使,范仲淹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讓韓琦同時出任秦鳳路經略使,其實就是考慮到方便兩路協同作戰的問題。
從這點上看,其實范仲淹他們也意識到了這種拆分的利弊所在,那就是利於防守,卻不利於進攻。沒有一個統一的排程指揮,大規模對夏進攻作戰的話,極有可能在協調上出現問題。然而這種拆分,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並不是表面上方便排程作戰這麼簡單。
朝廷為了防止地方產生可以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地方上的軍隊都會被拆分得很細,通常是以營為單位分開駐守的,而為了對夏作戰,目前調往陝西的禁軍加上輔助的廂軍,總計已經達到三十萬左右,如果不把陝西路拆分,那麼這三十萬大軍,都將長期置於陝西路經略使的管轄之下,朝廷怕是寢食難安,擔心造成尾大不掉。
這次範韓入主中樞,而且在許清的策略中也確定了儘快對西夏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計劃……”。但卻沒有人敢擅自提出再度合併陝西四路,范仲淹和韓琦也只能在四路主官人選上用些心思了。
因此范仲淹和韓琦被調回京城後,陝西四路的主官很快做了一次大變動,龐籍被任命為躑延路經略使,尹洙出任環慶路經略使,種世衡出任涇原路經略使,而另一個叫孫沔的異軍突起,出任秦鳳路經略使,別、沔是越州會稽人字元規,天禧年進士及第。
從這份名單上可以看出范仲淹他們也算用心良苦了,除了孫沔外,其他三人都曾是經年在西北抗擊西夏的宿將龐籍、種世衡、尹洙三人都和范仲淹他們並肩作戰過。關係極為融洽,在排程作戰上不成問題。
環慶路經略使衙門裡,龐籍、種世衡、尹洙還有狄青這個環慶路兵馬鈴轄,團團圍坐在火盤邊,神色肅然地商議著對策,自上次渭州一戰後,李元昊倒沒有大舉來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