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去,廳中就只剩下丁秋和他的長子作陪。
“侯爺,請!”精美的菜餚流水般端上來,熱氣騰騰;丁秋舉杯相邀,
“丁東家客氣了,還有大郎也一起坐下來用餐吧,我隨意慣了,不必侍候!”許清與丁秋對飲一杯,轉頭對站在桌邊侍候斟酒的丁宜說道。
“侯爺快請吃菜,不必理他,在侯爺面前哪有他的坐位,能侍候一旁已是他天大的福份了。”丁秋的話說完,丁宜也連連謙遜著,許清也懶得管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丁秋說道:“侯爺難得來宜興一趟,可要多盤桓幾日才行。”
“不行啊,丁東家你也知道咱們的海船還有半個月就要下水,到時我還得趕回潤州,所以這次的行程安排不免有些匆忙。對了,你作為宜興大戶,對常州各縣的水利工程應該有些瞭解吧,就你看來各縣的工程完成得怎麼樣?”常州府大部分地方許清沒能親自去看,多問問總是不會錯的。
丁秋含笑答道:“大人還真是問對人了,小人家裡的夥計每日裡往來各地,我讓他們留意了一下,可以說常州各縣的水利工程完成得都不錯,大人但請放心。”
許清聽了不禁有些懊惱,自己怎麼忽略這江南這十八家商行的作用了呢?若早讓他們留意一下,又何至於自己沒日沒夜的奔忙。以他們跟自己的關係,提供的資訊說不定比提舉司提供的還可靠。他以手撫額說道:“多謝丁東家了,您能提前為我留意著,這份情我記下了。”
“侯爺客氣了,說來慚愧,小人之所以關注這次的水利工程,倒也不全是為了侯爺,小人名下也有一些田產,這次周知府派人下到各縣籌集義捐,小人可是出了三千貫,這錢自己出了,呵呵,總難免多關心一些水利工程的事!”
許清笑了,丁秋這人不錯,夠坦誠,沒有將就領自己的人情。這年頭大地主不定是大商家,但大商家基本都是大地主,國以農為本,而百姓則將土地視為命根子,商人們賺了錢,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置辦田產傳之後代,象丁秋這樣的富商,田產一定不會少。
“丁東家的義舉令人欽佩啊,一個人就捐了常州府八分之一的款銀,官府理應通名嘉獎才是啊!”
“八分之一?侯爺……”
“丁東家,有何疑問?”
丁秋有些疑惑地說道:“侯爺人的三千貫竟佔了整個常州府義捐的八份之一?”
許清也開始發覺有些不對,沉聲答道:“沒錯,據我司農寺人員並報,常州府這次共籌得義款兩萬四千貫,難道丁東家覺得這其中有何不妥之處?”
丁秋右手的中指下意識地在桌面輕輕點選著,深思了一陣答道:“侯爺,由於去年常州府剛遭了水災,雖然不是大災,但也使各縣不少良田欠收,所以這次朝廷要大修水利,周知府派人下來籌集義捐時,各縣士紳捐款都比較踴躍,就小人所知,雖然象我丁家捐三千貫的不多,但一次捐幾百上千貫的卻不在少數,按理說,整個常州府加起來,這義款應該不止二萬多貫才是啊!”
經丁秋一提醒,許清一下子也想明瞭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周同轍親自派人下來籌集義款,這樣一來,各地加起來具體的捐款總數額,整個常州府只有他才知道,若不是許清隨口說起,象丁秋這些捐款人根本無從得知這個數額,就算得知了,他們最多隻能疑惑一下,也無力去統計整個常州府的總捐款量。
不管整個常州府總捐款數額是多少貫,而周同轍報給司農寺人員得知只這麼多,在缺少監督機制的情形下,司農寺的人員也只能認這個數了。
許清聯想到周同轍主動請提舉司人員監督工程款的事,俗話說事有反常必為妖!這個周同轍似乎不簡單啊!
“丁東家,那麼常州知府周同轍在地方上一向官聲如何?”
本秋不假思索地答道:“周同轍在本地官聲倒是很好,沒有傳出什麼劣跡。去年水災之時還親自到田間地頭組織人手抗災,甚得百姓擁戴。”
許清看到恭立一旁的丁宜欲言又止,便頷首說道:“大郎有什麼話就直說吧,我跟你父親乃是患難之交,不必拘束。”
丁宜躬身答道:“侯爺,揚州鹽商劉子光這兩年在宜興及無錫的投資甚多,便是我家的紫沙瓷器生意,也遭到了惡意排擠,以前我家跟宜興知縣王葉關係一直不錯,但自從劉家到宜興插手瓷器生意後,王知縣卻總有偏坦於劉家,個終原因一直想不明白,侯爺問起,我突然記得前不久曾見周同轍長子周定山,跟劉子光次子劉得星同上青樓,似乎有些交情,如今想來,會不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