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防護器具,然後就說道,“有一年,我來工廠裡面檢查工作,當時有個同志對這安全帽不以為然,拎在手上晃著玩兒,結果旁邊兒的一臺機床上面,突然有一顆正在加工的螺絲釘給飛出來了,一下子就打在了他的面頰上,當時就鮮血直流。幸好距離眼睛還有一點兒距離,否則的話,那一隻眼睛可就保不住了!”
聽他這麼一現身說法,大家頓時都注意了很多,紛紛看看自己的同伴兒,是否已經將這些東西都給戴合適了。
“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我們就是在這邊兒轉轉,讓大家瞭解一下鋼廠的工作方式而已,過一會兒就會去凌鋼賓館了,今後工作組就在那邊兒住宿和辦公。”景春林又說道。
葉開點了點頭,然後眾人就坐著電瓶車,進入了廠區。
凌鋼這邊兒的情況,其實跟龍城市鋼廠也差不了多少。
總體而言,國內的鋼企整合度還遠遠不夠,大多數鋼企仍然是處於地方政府的領導之下,並沒有形成規模性效應,這跟國外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其實自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英國為先導,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就陸續開始著手對經營狀況惡化的國有鋼鐵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
九十年代初期,隨著德、意、法等國的國有鋼鐵企業私有化改造工作的全面鋪開,美國商務部非常憂慮,認為這有損美國利益,所以就對歐共體“後私有化企業”出口的鋼鐵產品,開始大幅度徵收反補貼稅,意在遏制他們的生存空間。
“國外鋼鐵工業,一直在透過併購等方式進行結構調整,重組的結果使鋼鐵工業出現地理位置相對集中、生產規模更大的大公司。這種重組兼併已成為國外發達國家鋼鐵工業減少有害競爭和提高效率的手段。”想到了這個,葉開就指點了起來,“目前,歐洲鋼鐵工業已形成阿塞勒集團、蒂森?克虜集團、康力斯集團和LMN集團四足鼎立的局面。日本的六大鋼鐵公司重組成兩個集團,統一組織經營和生產。美國透過目前正在進行的重組,已使鋼鐵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國際鋼鐵集團公司、美鋼聯和紐柯鋼鐵公司三家。”
葉開在這邊兒說起了國際鋼鐵企業的合併問題,一般人還真沒有什麼興趣,倒是這邊兒負責接應他們的凌鋼的幾名工程師,對於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
他們幾個人雖然對於這個來自於中。紀。委的工作組同樣不感興趣,但是杜宇葉開的話題還是有些想法的。
“這位小同志,國內的環境比較複雜,各地的鋼廠因為歷史原因,也很難被整合到一起,尤其是分屬於各省的一些鋼企,想要實現跨越性的併購發展,條件不成熟啊。”一名工程師就感慨道。
“嗯,這個也是國內體制上的一些弊端,政企不分,或者說是因為經濟上的一些紛爭,是的鋼企無法實現聯合,實現利益增長,成本下降的目的,確實很讓人心痛。”葉開點頭贊同道,“就像是我們的鄰國南韓,他們的鋼鐵工業起步更晚,但是進步是很快的,在某些方面,甚至要比我們做得更好一些。”
這個時候,國內對於韓國人還沒有什麼太深刻的瞭解,而韓國人也並沒有像後來那麼令人生厭,所以大家基本上都能夠比較正面地看待這個小小鄰國,尤其是國內教材上,也經常會提到這個躋身於亞洲四小龍的國家,對他們的一些做法頗為贊同。
葉開提到了南韓,自然是有其原因的,因為他們的確是有些做的不錯的地方。
南韓的鋼鐵工業起步較晚,但進步很快。
1972年的時候,南韓還只有幾家小型鋼鐵廠,而且裝置陳舊,技術落後,年產鋼60萬噸,自給率僅20%。
但韓國人意識到建設工業化社會,必須有限發展鋼鐵工業,因此曾兩次請求西方支援資金、技術和裝置,建設年產50萬噸至100萬噸的鋼鐵廠,均因故失敗。
1969年在建設浦項鋼鐵公司時,韓國人轉而向日本尋求支援,最終日方同意貸款一億兩千萬美元,並由八幡制鐵、富士制鐵(後來這兩家公司合併為新日鐵)和NKK公司等三家企業負責提供技術。
隨著浦項鋼鐵公司一期工程的投產,當年粗鋼產量就達103萬噸,為韓國快速發展中的汽車、造船等工業提供了急需的鋼材。
從1970年到1985年的15年間,韓國粗鋼產量增長了26倍,現在比起1985年的鋼產量,差不多又要增加近兩倍,同時在鋼材品種上的自給率,更是達到了99%以上。
可以說,這個小小鄰國在近二十年間,在鋼鐵行業所取得的成就,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