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隱居修道起來。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見年紀有七十多歲了,但身體強健,走路快捷。陳傳上前行禮,詢問此地風俗情況,老樵夫簡略告知。以後又經常碰面,兩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後老樵夫對陳摶說:“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體單,我願將當地先輩祖傳下的一套拳術招法傳授於你;一則防身,二則對修心養性強身健體也很有益處,你我有緣,不知你意如何?” 陳傳聽後甚喜,將老樵夫請到他隱居之處,以師禮相拜,請予傳授。老樵夫也很高興,從這天開始規定每晨向陳傳傳授拳法與練功於華山東峰上。 時間過的很快,陳傳學武習拳已數月有餘,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練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說:“師父,你傳授我的拳術叫什麼名稱?”老樵夫聽後哈哈大笑的說:“先輩祖傳未說拳名。今先生問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說明已看破了紅塵,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紅塵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給你教的拳路招法,實際上在我們當地就流行著。你問的好,此拳應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間紅塵中的拳法就叫‘紅拳’吧!”民間還傳為宋代把套路稱為“使拳”,把棍術套路稱為“使棒”,陝西方言稱“耍拳,耍棍”,由於關中拳在當時耍的紅火,後被稱為紅拳。紅拳也有豔美、吉祥之意。 紅拳拳法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緊相連,手起腳不挪,止注打不著,腳起手不動,必定是大病。側身換膀學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閃電,拔步如放箭。手去不顯身形,顯身形何為能。勢勢要亮,腳腳見將。身勢如閃電,腳底如魚竄。拔步如風,站步如釘。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拳打勢樣招架。打手不見手,見手不算手。進步如雞竄,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壓,裡勾外掛,撐斬勾挎,高低上下。雙手不離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為奇,腳眼手尖不可離。打拳不離三尖,腳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動,眼尖手快耳聽風。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得步忙進腳,打人如捏火。撐來換撐,斬來換斬。撐不動不撐,斬不動不斬。高如泰山,低如鳥雀。有膀卻無膀,無膀卻有膀。丁膀不見膀,手去復探膀。你斬我綻,你綻(注:綻陝西方言讀can解開的意思)我閃。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腿要屈,後腿要直,步步著力,天下無敵。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打如玄黃,小如貓。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發。眼與心合,項與肩合,肘與膝合,腰與腿合,腳與手和,氣與力合。肩探捶攢,吸喉貫頂,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氣如細絲,習氣養身,穿腸過肚。五臟六腑,氣串經絡。行於丹田,左傳右轉。擰腰捩胯,通關利竅。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針為本,惜氣養身。吸氣之法,縮骨欠肩,搜肩探膀。順人之勁,借人之力。撐捶不利離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勁口難,離人一寸,打上有勁,離人遠必定閃。前頂後挺,上不離胸膈,下不離帶口,高不過眉,低不過肩。捶到臨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轉勁最為高,身法要逍遙。眼硬打的眼軟,手快打的手慢。拳不離腳棍不離搠,拳打手指,槍扎步眼,眼觀手腳定存亡。一要準,二要穩,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變萬化,閃身脫化滑如魚。一搬二扣三丁拐。 紅拳十六字決意解 第一,“撐補(斬)為母”。 “撐”和“補”的關係就是防和攻的意識,撐為防,補為攻,作為根本,“補”乃是技擊變化之源。要求習練者要明白“撐中有補,補中有撐”,“以撐換補,以補換撐;以補換補,以撐換撐”。“撐來換斬”總之是“撐”與“補”變化隨情,緊密關聯。何況在“撐補”中還帶藏著巧妙的“劈斬”。僅就“撐”而言就有“單撐”、“雙撐”、“緊撐”、“翻撐”以及“卻地撐”、“轉身撐”等之區別。紅拳中的“撐”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撐,而是滾化的圓變的“撐”,確實“撐”法之特令人欽佩,“撐”法之妙、意深無窮。 第二,“化身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貴如金”。紅拳,特別重視“化身”的練習。講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進膛制敵,更不能避敵取勝。在化身方面強調這兩條:“身是一條線,不是一個面;側變肩要活,肩活步為先”。拳法講:“側身換膀練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講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進,進有退,”突現了變化的一個“奇”字。 化身不僅使拳腳變化,進退相聯,尤為可貴的是削弱對方之力,借力趁勢取勝。故練紅拳的主導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對猛,而講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沒有化身的本事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