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坐的位置。徐傑即使功勞再高也不行。而且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都不想讓徐傑插手滿人內部的事情。而如果沒官沒職的話,顯然不行。
在這方面,李鴻章的優勢就現實出來了,對於清朝官場和各位大佬的瞭解上,李鴻章可比這個徐傑這個穿越眾瞭解的多得多。既然地方官不讓做,那徐傑只能作為軍官。好在老李還是把聶士成部交給了徐傑,而南洋和兩廣新軍中願意留在東北的也被劃入到了徐傑麾下,而聲勢已足的徐傑所屬部隊也有了自己的名稱,東北武衛軍。
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徐傑和東北地方勢力的關係基本上是平行的。互不隸屬名義上直接聽命於中樞。地方上不會干涉武衛軍內部事務。但是同時武衛軍也不能干涉東北地方事務。而徐傑所部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區域。。…。
第一塊最重要的是遼東半島,這裡本來就是北洋實力所及的地方,所以徐傑從李鴻章手裡接管這個地區一點問題也沒有。而大連以及後世的本溪、鞍山和阜新也讓徐傑想方設法弄到手中。
第二塊則位於後世黑龍江省的鶴崗和雞西地區。這裡的煤礦和鐵礦也是必須控制的。對於這些控制這些地區,徐傑有充分的理由。這裡靠近中俄邊境,一旦開戰,這裡將變成戰場,而現有的黑龍江將軍所屬各部戰力不濟,而且整個地區人煙稀少,只有先開發才有足夠的力量抵禦俄軍的第一波進攻。而除了礦產資源外。徐傑還以軍屯為名在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和黑龍江平原開荒種田。(屬於現在的北大荒的部分地區)
而第三塊則是在後世的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上,在這裡徐傑貪圖的並不是礦產資源和耕地,而是作為未來北洋體系的戰馬生產基地而建立的。不僅現在。即使到了1戰,戰馬和馱馬依然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是部隊運輸和機動的支柱,及時日本這個島國。都在明治維新後建設了專門的馬場。而德國等國更是有國營的軍馬基地。而在甲午戰爭中繳獲的大量俄國西伯利亞馬正好用來和內蒙古本地種類雜交,如果可以,徐傑甚至還想從英國引進英國重挽馬。用來充實未來的北洋軍馬隊。。…。
第四塊則是在後世的通化市和吉林市。前者自然不用說。通化的煤礦自然是重要資源。但是更重要的是同和和吉林將作為未來的鐵路大動脈連線徐傑治下的第一區和第二區,遼東半島處在大後方,肯定是作為工業基地而存在的。呼倫貝爾草原區則在側翼提供畜牧產品和戰馬,而黑龍江區則是作為前線和糧食生產基地而存在的。而吉林區則是作為連線三者的交通線。
在徐傑的計劃中,這些地方雖然總面積不大,最多也不過一省之地。不過都是東北的精華,無論是畜牧業、工業還是農業都可以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體系。除了每年需要上交部分利潤外,徐傑完全可以自行支配。而對於朝廷來說,徐傑這些地方雖然要的多了點,而且要軍政一把抓。但是在慈禧看來這些地方都是不毛之地,除了遼東其它和荒野沒什麼兩樣。給了就給了,而且原理滿族聚集區。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地方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比較遠,不用朝廷動手,一個個區域自己就被分割開來,如此一來最好不過。…。
。…。
地方有了。人也必須有,從哪找來足夠數量的人力來建設這些地區著實有些困難。首先自然是東北武衛軍的軍人和軍人家屬,能來多少算多少,來者不拒。並且發放安家費。如果選擇耕地則可以直接分到20畝左右的荒地。同時全國各地的因災禍而流離失所的流民也是徐傑等人重點爭取的物件。在地方官眼中只能帶來麻煩的流民被北洋專門負責移民的官員集中起來然後在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運往東北。而這一手直接解決了大量的人力問題。
土地和人力都有了。剩下的就是資金和技術。資金方面除了李鴻章和朝廷從日本賠款中拿出一部分外。。更多的還是來自於北洋體系內部的民間商人和南洋華人。除了對於本聯盟內部的支援外。更多的人看重的是東北的前景。幾百年來沒有進行大開發的地方,有足夠廣闊的平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可是說是一個聚寶盆也不為過。再加上這裡沒有清國其它地方那樣高的苛捐雜稅和刮地皮的貪官汙吏。盈利空間會更大,而且絕大部分資源可以當地開採當地消化,這也省了不少運費。。…。
而至於技術問題和工業的建立嗎?想要搞自主研發,清國當時真沒有這個環境。為了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將治下4個分割槽建設起來。徐傑唯一的選擇就是從西方引進裝置和技術。不同於洋務運動單獨建立一個工廠或者一個船廠。徐傑需要的是持續不斷的引進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