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馬匹最大的作用就是作為一個代步工具。和唐朝的所謂的步騎兵很相似,行軍的時候騎馬,打仗的時候下馬。這樣一來,對馬匹的要求不高,同時也提高了機動性。一般出去的部隊都是100人一支的小部隊,攜帶有2門迫擊炮和3具擲彈筒,同時還有2到3挺機槍。這些小部隊專挑沿途兵站和運輸部隊下手。兵站中除了少量武裝人員剩下的就是後勤人員。而運輸部隊則更加不濟。幾乎清一色的征夫。除了少量負責押運計程車兵外。沒有任何戰鬥力。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一支運輸隊透過一條山路或者經過一個村莊的時候,突然遭到迫擊炮或者機槍射擊的場景。而且迫擊炮彈的裝藥使用的是苦味酸,這東西最適合縱火。別說落到彈藥上了,就是扔到糧食或者罐頭上也能很快給你燒個精光。開始的時候,清軍遊擊部隊還是本著伏擊戰的原則,截頭堵尾。將運輸部隊全部消滅。但是後來隨著日軍派出部分兵力用於保護運輸隊以及日軍騎兵追繳的加劇。清軍發現,其實吧只要能把運輸的物品燒掉就可以了,而這個只用幾發榴彈就可以了。根本不用費勁的佈設陣地然後還要擔心什麼時候就被尾隨而來的日劇騎兵逮住。即安全又省勁而高效。何樂而不為呢?不過有的時候,還是需要和日軍的清剿部隊拼上一把的。…。
。…。
郭彬站在山頭上望著遠遠追來的日本騎兵嘴角不由的浮現一絲冷笑。自從月峰山血戰自己救了個南洋華人新軍的頭子後,還真有些時來運轉的意思。戰後,對方為了表示答謝專門給自己劃撥了一批武器和彈藥。而聶軍門也非常高興,自己一下就成了騎兵營的營頭。而這次出擊敵後,自己一報名就被同意。這對於想在這場戰鬥中嶄露頭角的他來說無疑是一次機會!與那些在軍中當兵混飯吃的人不同,郭彬作為著名武術大家郭雲深的遠方侄子和弟子,精通形意拳。早有向透過參軍出人頭地的想法。而進入淮軍後,他的一身武藝也確實獲得上官的親睞。提升也算迅速。當他有點沾沾自喜的時候,那些從德國來的洋鬼子和天津武備學堂的假洋鬼子讓他知道了打仗光靠拳腳是不行的。新的軍事理論和武器讓這個年輕的漢子大開眼界。而一心爭勝的他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無論是頭腦上,還是體力上亦或者金錢上都投資了不少,連排戰術,新式武器的使用,甚至自己還掏錢買了一把連發版的戰鬥手槍和一把自衛手槍。而這一切,在現在的戰場上都發揮了作用。。…。
“郭哥。倭寇就要上來了。”一個和他一起參軍的同鄉說著把一個彈鼓遞給郭彬,雖說現在郭彬大小也是個官了,但是和他一起出來的兄弟們還是喜歡稱呼他郭哥。而郭彬也很喜歡這個稱謂。
郭彬手中的輕機槍是經過改動的,他專門找人把前面的那個冷卻筒去掉,然後把射速也適當調低點。他們是遊擊作戰,補給很成問題,這子彈要省著點打。而且去掉冷筒後,這槍重量減輕不少。攜帶起來也更方面了。為了這次伏擊。他做了充分的準備,一邊佈置陣地,一面讓幾個手下帶著馬隊繼續向前跑一段留下腳印讓對方放鬆跟蹤。在佈置地雷方面,他還專門佈置了一種長延時跳雷。踩了以後不會立即炸,會延時3到4秒。而且所謂跳雷。戰鬥部會在激發後向上竄1米5到2米然後炸開,這個高度正好是人腦袋高度。所以說殺傷力十分巨大。而之所以郭彬頂這麼長時間的延時就是為了防止對方前面的馬隊過去,後面的一看挨炸立即帶住馬。要說為啥不帶遙控起爆地雷,這東西光電線啥的就要不少。在郭彬看來實在是太不合適遊擊了。。…。
日軍的騎兵追上了。看著眼前延伸到遠端的馬蹄印也沒什麼變化。那就繼續追吧。開始的時候日軍騎兵還是很小心的。斥候和主力保持一定距離,但是這樣結果就是你肯定追不上對方,這不是說日軍的馬不如清軍的2等馬甚至3等馬。而是實在餓的跑不快。馬這種東西腸子比較短,這就意味著吃的多但是吸收的少。一匹馬到底有多能吃呢?這個從日軍戰馬飼料配給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一匹馬每天吃大麥5。25kg,乾草4kg,藁草3。5kg為基準,各種東西雖說可以用別的代替,但是你在怎麼算也能少,少了馬就跑不動,你混弄馬,馬也糊弄你。但是就補給情況來看,在成歡一線的日軍顯然無法按這個標準來配給,這結果就是馬力大減。而清軍的馬雖然差,但是呢人家啥都吃,好養活。這樣一來二去在日軍小心謹慎的情況下,你還真追不上人家。後來索性也不管什麼偵查了,追吧!這一來就出悲劇了。自動武器對於這些沒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日本騎兵來說可真是大殺器啊!…。
。…。
徐傑當年看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