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聯隊第二大隊,騎兵第五大隊第三中隊的一個小隊和一個分隊,以及炮兵第五聯隊第一中隊。總人數為2500多人。而第五師團本部則在野津道貫中將本人的率領下分成兩個行進團。包括步兵第二十二聯隊,炮兵第五聯隊第二大隊,步兵第十二聯隊,騎兵第五大隊本部及一箇中隊。炮兵第五聯隊本部及一個大隊,工兵第五大隊組成。合計近6000人,此外,還有第三師團的一個旅團,也暫時歸野津道貫直接指揮,其兵力為步兵第十八聯隊,騎兵第三大隊第一中隊。。炮兵第三聯隊第一大隊,以及兵工第三大隊,總人數在5000人左右。總兵力在13000人。而作為防禦方的清軍,在這一段時間內也獲得了加強,北洋新軍來了2個營,同時舊軍中也來了7個營。前者約1600多人,後者是2570人。(新軍的營是按照徐傑的編制來的,而舊軍則是按照淮軍舊制。一個營不足500人。這事老李也沒辦法,要是合併一下的話,那些被裁撤下來的營頭什麼的,咋安排?)在加上一些工兵和輜重人員,大概在1萬1千人左右,日本人數稍多,但是北洋方面有地利。總體上看,雙方半斤八兩。。…。
要說聶士成這些天,也絕對沒閒著。在日軍來犯之前,聶老吸取了和大島旅團時的經驗教訓即。第一,石頭堆起來的堡壘看起來很威武,但是實際上太不結實,不要說掩體殺手臼炮了,就是75行營炮甚至57炮都可以敲掉,而且那麼突出,誰打不中啊?第二,北洋舊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打順風仗可以,如果讓他們駐守防線,如果一點動搖,那就很有可能造成全線崩潰,於是聶士成高出了甲午版的縱深防禦,除了前哨外,在主陣地後方設定了第二甚至是第三道防線,別的不說,至少潰兵下來後,能有一個地方重整吧?然後在關鍵點設定堅固的半地下式工事作為支援點,以便在陣地失守後,不至於全線震動。第三嗎,要說如何激發北洋舊軍的潛力,聶士成和邵宇等人進過深入的討論研究後,決定有如下措施,首先除了殺死一名日軍賞銀5兩外。對於戰死者。家裡有兒女的,可以進入北洋轄區內的工廠就業,待遇從優。對於沒有兒女但是有老人需要贍養的,北洋當局可以一次性給予150兩銀子的贍養費,或者按月供養。總之一句話,除了給錢,剩下的就是解決後顧之憂。當然,如果要是臨陣脫逃或者抗命的話,那就算了,啥也撈不著。你還別說,這確實比那些空喊忠君愛國啥的強多了。這套金錢加“高福利”的方法雖說效果不錯,但是還是讓聶士成,馮義和他們直咂嘴。至於第三點嗎,那就是後勤問題了,現在海路暢通,再加上有大量的商船可供徵用,後勤補給還算暢通,而在金錢槓桿的效力下,士兵們還是知道節省子彈是可以換成銅板的。,所以不但夠消耗,而且還有剩餘。但是為了從長計議,聶士成還是疏通了補給渠道,並且留出了足夠的儲備。經過一系列的整備。士氣補給裝備煥然一新的北洋軍準備打一場真正的大戰,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戰爭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清軍方面固然沒錯,但是用在日軍方面也沒有錯!首先和聶士成對碰的是立見尚文的部隊,雖然有了大島義昌的教訓,但是立見尚文還是認為,大島義昌的失敗在於分兵和自己的後勤與炮兵被徐傑的快速艦隊直接轟殺在港口。沒有補給沒有炮兵的情況下久攻不下,軍心自亂。而自己呢至少有一個炮兵中隊,而且補給還算通暢,於是決定先碰碰再說。於是乎立見尚文的首先動用了一個大隊的兵力進攻月峰山,具體情況怎麼說呢?面對一個構築了半地下式塹壕防禦體系的高地,前面掃清了射界,中間有地雷,後面有機槍的防禦陣地,僅僅幾百人的部隊拿著單發步槍的進攻會咋樣呢?結果是可以想象的。要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點是真沒錯。立見尚文的進攻和大島義昌很相似。。都是現實尖兵出擊,引誘對方暴露火力點,隨後炮兵重點打擊,步兵板載。結果呢,這次,尖兵出去了,還沒到陣地200米處,就被藏在塹壕中的特等射手們打掉大半,後面的尖兵打死也不去了。這不就是去送死嗎?(歷史上,開始的時候日本也有不少逃兵。當時的日軍還遠沒有日俄時候那樣視死如歸。往機槍上撞的勇氣。)立見尚文手下的大隊長山口圭藏少佐一看尖兵確實沒有探出對方火力點的辦法。那咋辦?直接改佯攻吧,於是單個送死變成了中隊規模的送死。你想想,月峰山光一線兵力就1000多人,人家一千多人修了半個多月的工事和掩體能讓你一箇中隊的人探出來嗎?光前面的地雷再加上2挺機槍就夠解決這100多個吭哧吭哧爬山的日本兵了,也是在地雷的爆炸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