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廖拉少將作為奧匈帝國陸軍中最為頂尖的裝甲指揮官除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佈置和戰術之外,另外一個特點是他能很好的使用手中的各種武器,就在胡蜂自行坦克殲擊車從正面攻擊華夏裝甲部隊的時候,位於兩翼的三號坦克殲擊車則用75MM火炮攻擊29型坦克脆弱的側面,奧地利人的伏擊陣地形如一個半月,月牙的兩端比較靠前,而中間的胡蜂型坦克殲擊車則位置稍微靠後一些。
也許是華夏部隊的進攻方向並沒有和奧地利人的反擊方向相對,所以側面出現的3號坦克殲擊車有些還是正對華夏的坦克兵鋒,雖然有些坦克側面中彈,但是位於兩翼的奧匈裝甲部隊並沒有在對射中佔據優勢,華夏部隊在經過初期的慌亂之後,開始進行反擊,雖然三號坦克殲擊車擁有外形低矮的特點,但是對方佔有數量優勢和裝甲效能優勢,前者的防禦無法抵禦華夏的75MM坦克炮,同時只能從對方側面下手才有機會擊穿。不過中路的對戰依然前途未卜,胡蜂坦克殲擊車的火力過於強悍,而正面防護也讓75MM坦克炮有些吃力。在一次次對射中,雙方做著血腥的交換,所有參戰官兵都竭盡全力的提高射速。火炮轟鳴聲響徹整個戰場,奧匈帝國的韌性第一次讓對手驚歎。
不過華夏部隊可不會因為這樣一點挫折而放棄,田勇綜合了一下前面的情報,然後又仔細研究了一番,發現對方這條伏擊線其實是非常孤單的,他們雖然隱藏了一批裝甲車輛打了華夏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卻缺乏足夠的步兵和戰防炮的支援,換句話說如果不能擊退華夏部隊的話,那麼這支部隊的處境將十分困難,他們沒有一條連續的防線來保證對方無法穿插。而這就是華夏的機會,華夏裝甲部隊的強悍不僅僅在於坦克和突擊炮,同時大量裝備著中小口徑火炮的輪式戰車同樣十分厲害。就在正面戰線陷入僵局的時候,從兩翼駛出的大量裝備英式6磅炮的輪式偵察車成了影響戰局的第一個砝碼!
部分華夏輪式戰車放棄了原本使用的30MM機關炮,而使用了威力相對巨大的57MM炮,倒不是說華夏認為這種武器有多好,而是因為原有的30MM機關炮實在太受歡迎了,存貨量不夠,而英國人在陸戰方面又倚重華夏,在英國人可以提供的剩餘物資清單中,華夏發現英式6磅炮的效能還算不錯,於是就給了原本屬於二等主力的機械化步兵師,而結果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陰差陽錯的舉動讓奧匈帝國感到如芒在背!因為他們發現那些跑的賊快的輪式戰車上的火炮可以輕易在中距離打穿3號坦克殲擊車的側面裝甲!
而坦克殲擊車最害怕的敵人就是這種跑的賊快,火炮射速更快而且還有炮塔的東東!4個輪式偵察車連的攻擊立即讓奧匈部隊陷入了困境,而步兵手中的機槍根本無法對輪式戰車構成有效威脅,除了部分反坦克槍運氣好打癱了幾輛輪式戰車之外,絕大部分輪式戰車猶如古代的輕騎兵一般飛快的從兩側掠過,輕型戰車上的6磅炮猶如鋒利狹長的馬刀一般對著奧匈部隊的側翼狠狠的來了一刀!
6磅炮的高射速配合昂貴的高速穿甲彈發揮出來的威力簡直不是表面上那個細長的火炮所能表現的!如同雨點般的炮彈從對手側翼橫掃過來,三號坦克殲擊車的側面不時爆出一朵朵火花,奧地利人的戰車面對敏捷的偵察車輛猶如一隻蠢笨的公牛一般被鬥牛士手中的刺劍不斷攻擊,在正面和側面的雙重夾擊下立即陷入了頹勢,雖然不時有華夏的偵查車輛被擊毀,但是卻並不能遏制這些輕騎兵的進攻,更多的3號坦克殲擊車被打癱或者被被徹底摧毀,結果這種頹勢很快向中間蔓延!直接威脅到整條戰線的安全。
要說廖拉對此沒有準備那是真的冤枉他了,在這關鍵時刻他派出了自己的從2線抽調的過來的預備隊試圖穩住兩翼,但是可惜的是,這支部隊剛剛從出發陣地發起進攻就被華夏後方的遠端火炮阻斷,155MM榴彈炮和部分29型突擊炮客串的遠端打擊力量成功的打亂了對方的攻擊陣型,一根根巨大的煙柱在伏擊部隊後方升起,大地不斷震顫著,面對緩過勁來的華夏裝甲部隊,和包抄到位的輕型戰鬥車輛,奧匈帝國的胡蜂坦克殲擊車也終於出現了頹勢!
“把三個預備坦克連投入戰鬥吧。我們必須要擊退當面之敵!否則的話我們所有有效裝甲力量都將在這次戰鬥中損失殆盡!”廖拉發明了有效裝甲力量這個片語,其意思說白了就是能夠上得了檯面的坦克等其它戰鬥車輛。這個詞也是結合了奧匈帝國具體國情的。因為奧匈帝國中存在大量落後的裝備,這些車輛在廖拉看來除了湊數和浪費燃料之外意義有限,即使是這支集中了奧匈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