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了頂替義大利的絕佳選擇,不過此時的俄國已經沒有擁有海軍的必要了,波羅的海是德國的內海,而黑海沿岸也基本和俄國無緣。不過作為德國一手扶持的政府,俄國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而考慮到此時俄國元氣大傷國內紛爭剛剛擺平的原因,德國對俄國的要求也很簡單,主要是提供一些驅逐艦和輕巡洋艦以及潛艇就可以了。…。
戰爭已經結束,但是各大強國卻為下次戰爭做著準備,絕大部分國家已經力不從心,英法兩國已經在1戰中流乾了血,而德國奧匈義大利雖然獲得了戰爭紅利,但是消化這些紅利也需要時間。短時間內資金也十分緊張。而美國和華夏雖然在經濟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都想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自己的優勢,無休止的軍備競賽的結果只能是費力不討好,對於美國和華夏來說,目前經濟情況最好的就是這兩個國家了,而這兩個國家從地理上來看出現直接對抗的可能性極低。。廣袤的太平洋讓雙方都不能把對方怎麼辦,既然這樣的話,那倒不如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談。肌肉有的時候只是為了震懾對手,為下面的和談做準備。。…。
至於英法德奧意等國早就希望可以透過談判來限制對手的軍備了,為了醫治戰爭的創傷,沒有數年的時間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巴不得大家都不造戰艦。然後等到實力恢復後再展開軍備競賽,雖然各國的實力有強弱,但是最終都還是接受了透過一場談判來終結軍備競賽的辦法!
而這一次提出海軍軍備談判的是美國總統納爾遜,隨後英法表示響應,華夏表示支援,而同盟國集團在經過研究後也表示可以接受,與歷史上不同,這次參加海軍軍備談判的國家更多,有華夏,美國、英法德奧意西班牙和土耳其一共九個國家參加談判。當然了,後面兩個國家是協約國集團強烈要求下加入的,因為對方是敵國,雖然實力不咋地,但是為了能徹底堵死漏洞也被要求加入談判,而德國也要求英國的自治領的戰艦噸位也加入英國海軍之中。至於談判的地點嗎?雙方約定後決定在唯一一箇中立國華夏首都北京進行談判。於是乎,在後世影響巨大的北京海軍軍備限制談判緩緩拉開了序幕。。…。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第二更奉上,求支援求訂閱~~~。(未完待續)
。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會議前夕
這次的會議與歷史上有很大不同,歷史上的會議不過是1戰勝利者為了平衡彼此之間的實力,緩和矛盾而召開的。而這個位面上,因為雙方戰平,所以說參加會議的協約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是敵對的,雙方之間的仇恨和爭鬥並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而消散。相反,他們將這次會議作當成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一個可以削弱對手的機會!至於華夏嗎? 在雙方看來都是可以拉攏的物件,相對而言,雙方認為華夏在海上沒有擴張的企圖,除了因為原德屬太平洋群島的問題上和美國小打了一次之外,(其中還是因為有日本的誤導。)華夏在1戰期間海上的行動完全可以用平淡來形容。而且因為華夏超強的實力,雙方認為,如果能拉攏華夏制定一個對自己一方更合理的舉動將是十分明智的選擇。
德國人認為雖然雙方在1戰期間也出現過勾心鬥角的事情。。但是總體而言還是合作多餘對抗。既然如此,那麼繼續月華夏配合來限制協約國自然是水到渠成的,而協約國認為在1戰之前,華夏為了自己的利益傾向於同盟國集團是很在正常的,但是現在,同盟國集團進一步做大,難免會在一些問題上和華夏產生衝突,為此華夏不可能像原來那麼支援同盟國了,在瑞士談判的時候,華夏就出手打亂了德國的部署,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華夏政策的調整。。…。
而在兩大軍事集團內部,同盟國和協約國也開始協調內部立場。其中作為同盟國中最強大的,無可爭議的盟主,德國早在會議之前三個月就與奧匈帝國、義大利、土耳其、西班牙等4國代表一起在柏林召開會議研究對策了。義大利雖然已經表現出一些異動。但是考慮到怎麼著也算同盟國重要成員。這種打嘴炮的時候多一個盟友也多一點聲音。而義大利雖然對德國有一定的提防,但是目前也不能和德國鬧翻,於是乎以第谷為代表,義大利人參加了再德國柏林舉辦的同盟國內部立場協調會議。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能夠讓我們與對手站在同樣一個起跑線上的機會。英國人想要保持世界海軍第一的地位已經不可能。在這場談判之中,我們必須要堅持對等的原則,德國海軍無論從噸位保有量上還是從國家未來的工業潛力上來看。德國應該擁有和英國對等的海軍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