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節左右。而G3則是其動力強化般和火力削弱版。。9門18寸炮被換成了9門16寸炮。側弦裝甲變成了15寸傾斜。而動力增加了一倍,從8萬馬力增加到16萬馬力。而航速最終高達31到32節!如果僅從設計上來看,這兩級戰列艦比同時期美日建造的戰艦都要先進,納爾遜作為其弱化後的後裔就已經可以壓制美國的科羅拉多和日本的長門了。由此可見此時英國戰艦設計的強悍。但是可惜的是,這些都只是圖紙而已,沒有一艘開工!說它是嘴炮一點都不過分!。…。
不過這個位面的德國有一點比歷史上的英國強的是,德國是真的打算開工建造了,即使因為戰爭剛剛結束財政緊張。但是一旦有了閒錢,德國人是一定會建造自己的16寸戰列艦的,畢竟,此時的德國艦隊真正挑大樑的還是4艘俾斯麥級戰列艦,被重創的俾斯麥級戰列艦還在西班牙放著呢,德國人正在考慮是拖回德國修理呢,還是就近在義大利修理,或者說乾脆放棄算了。畢竟這艘戰艦經歷了太多的戰鬥後,結構受損嚴重,即使修復了也有些過時了,讓德國海軍高層感到十分的鬱悶啊!
感謝書友zhouyu1976和書友hukaikaka的打賞~~~。(未完待續。)。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新的戰略新的目標
海軍軍備只不過是一國海軍的硬體而已,如果將一個國家的海軍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各種戰艦官兵和港口設施就是這個人的身體。而海軍戰略就好比是一個人的大腦,有再好的裝備,戰略模糊定位不清,也沒法發揮海軍的作用,如果要是戰略失誤的話,那造成的後果就可以用悲劇來形容,當然海軍的戰略必然和國家戰略相協調。就在德國人準備為下一級戰列艦做準備的時候,德國的國家戰略也開始進行重大的調整,其核心就是,未來,德國將劍指何方?!
當條頓騎士的後裔們放倒了俄國,並將其變成自己的附庸後,德國的戰略環境變的十分有利,甚至比當年俾斯麥時期還要有利,當年俾斯麥不過是搞了一個三皇同盟,用一直盟約作為自己的安全保證,可是現在,德國用自己的力量將俄國擊敗,英法受到了重創。。單純憑藉這兩個國家已經不可能在陸上對同盟國集團構成任何致命威脅。威廉二世追逐的是陽光下的土地,既然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的土地沒能納入到自己的掌控之中,那麼德國的擴張步伐就不能停歇。德國人拔劍四顧,尋找剩下的可以獲得土地的方向。。…。
越過俄國和華夏交手,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無論是地理上還是從實力上,德國都沒有與華夏在陸上交手的想法。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已經置於了德國及其盟友的控制之下,兵力嚴重不足的英國皇家海軍無力完成對德封鎖,過了北海就是大西洋,而大西洋對面是美國,德國再自大也絕對不會認為自己可以派陸軍登陸美國!往南的話就是地中海和中東地區,此時地中海幾乎處於了德國盟友的控制下。西班牙、奧匈帝國和義大利足夠壓制法國地中海艦隊。英國人失去了在地中海的落腳點。但是整個北非已經被瓜分殆盡。德國人也無法獲得什麼利益。
再把目光往東移動。阿拉伯半島上的國家在德國人眼中沒有任何價值,畢竟在石油未被發現的情況下,阿拉伯半島絕大部分地區連條永久河流都沒有,有的只有沙子。除去德國的盟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往東發展的話就只有從伊朗和印度下手了!此時這個位面的伊朗已經發現了一些大的油田,僅僅為了每年上百萬噸的原油,德國就不能放過!而南亞次大陸則更是德國人夢寐以求的!。…。
要知道英國在南亞的殖民地可不僅僅是現在的印度。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以及當時被稱為錫蘭的斯里蘭卡!這裡不僅有豐富的資源廣袤的耕地(現在的印度可耕地面積佔到了國土的一半以上,論面積比中國都多!)。同時還有大量的人口。是絕佳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當然了還可以提供足夠多的勞動力!南亞被稱為英國女王皇冠上最為璀璨的寶石一點也不過分!
而德國人的戰略重點就是以中東為跳板向伊朗和印度方向發展,而這必然會遭到英國人的全力阻擊。印度的安危在英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本土的,如果這個巨大的原理產地、產品市場和勞動力源泉就這樣失去的話,那麼英國就徹底淪為2流國家了!在德國人看來,佔領印度並不是目的,德國人沒能力也沒心思去管理比德國人口還要多的多的印度人!他們只需要排除英國人的影響力,然後向宗主國一樣從印度獲得好處就更好了。如果能將其拆成幾個國家就更好了!…。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