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十分的不信任。所以我們不僅可以給他們裝備,還可以伊朗軍隊塑造一個靈魂。這就是大*隊和小*隊之間的區別。也是決定一個國家能否最終成為軍事大國的一個重要條件。”徐傑頗為感慨的說道。
“我們可以向俄國人開放華夏大部分的武器庫。但是供應的裝備按照造價和工時等因素給與一個總的限制,就好比我們吃自助餐一樣。總量是一定的,具體要什麼讓俄國人自己選好了。”最終徐傑提出了一個看似玩笑的解決辦法。不過細想一下的話。這樣做也有合理性,俄國人最終還是要比華夏更清楚俄*隊需要什麼樣的裝備。華夏陸軍的戰鬥力優勢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裝備優勢上,而華夏又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武裝大量的俄軍,所以,讓他們自己選擇一個廉價的裝備體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而讓徐傑想不到的是,俄國人對於這種具有“自助餐“特性的軍援計劃表示十分感謝。然後還沒等華夏方面給出建議呢,俄*隊內部就開始了爭論,而且據說爭論的方式也不僅僅限定在口頭上……。
俄國人確實有自己的思想體系,而且雖然戰略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卻依然能從現在的軍事思想中找打一些歷史上的痕跡。好吧,這應該是民族性,或者說俄*事史遺留的問題。比如說,在這個位面上,俄*隊對於重武器配屬的原則上還是傾向於集中到較高的編制上。這一點和歷史上一樣,從裝備水平上來看,歷史上德國部隊的營連級所擁有的火力要遠超過俄國,在團級和師級火力上則比較接近。而到了集團軍級的水平上,俄*隊能集中的火力就要遠超過德國了。(這裡的比較方式可不是單純看名稱,而是看兵員數量,比如說德國的裝甲師對應的應該是蘇聯的機械化軍。而不是機械化旅。)
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單純從裝備數量上來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這個位面。蘇聯陸軍的重型支援火炮裝備數量都不算充足。如果單純看火炮數量,蘇聯軍隊擁有的支援火炮貌似確實比德國人強一大截。但是在光看數量的時候還要看質量,這個質量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火炮的構成,而另外一個方面則是火炮發射的炮彈數量。畢竟有的時候彈藥供應會不足,進而直接影響火力發揮。所以最直觀也是最準確的衡量一個國家在某個時期的火力水平的情況應該是火炮的投射量和投射的彈重,而不單純是火炮數量!
如果分析德國和蘇聯2戰地面火炮的彈藥消耗的話,就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時間段以42年到45年為例。首先,先拿小口徑火炮來說。德國小口徑反坦克炮(37mm和50mm)一共打出了1700萬發炮彈。而蘇聯的小口徑反坦克炮(45mm和57mm)一共打出了4800萬發炮彈。在這方面蘇聯有絕對優勢。…
然後是中口徑火炮。這個分類就比較雜了,拿德國來說,不僅僅包含75mm和88mm反坦克炮,還包含75mm和的山炮和野炮,至於加農炮是否包含,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裡暫時算到裡面吧。這個級別的火炮中德國人在這段時間裡一共打出了10235萬發炮彈,而其中口徑最多的炮彈是火炮,一共打出了7900多萬發。而蘇聯方面呢?從火炮一直到加農炮,蘇聯一共打出了8320萬發炮彈。其中所佔比例最大的是火炮,一共是8150萬發。對比一下數量和質量,大家就可想而知蘇聯在這中口徑級別火炮上的火力之貧弱了!數量差距不是很大。但是火炮對應對方的火炮,這個差距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口徑再往上的話就要分開對比了,比如說德國人的榴彈炮一共打出了1850萬發左右的炮彈,而蘇聯與之對應的同級別火炮為榴彈炮和火炮,一共打出了1410萬發左右的炮彈。在這方面蘇聯人還是不如德國人,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是這樣。
而最大口徑的火炮,比如說德國的150和加農炮、重榴彈炮和臼炮重榴彈炮。這些火炮一共打出了193萬發炮彈,而蘇聯與之對應的分別是br2型加農炮和重炮重迫擊炮和重炮。這些火炮一共打出了201萬發各種炮彈,在這種級別的較量中。雙方的炮彈投射數量和質量基本持平。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如果僅僅算榴彈炮、山炮、加農炮的火力投射情況的話,德國要遠遠超過蘇聯。但是實際上雙方的炮彈投射量蘇聯並不小於德國,那麼問題出在哪呢?唯一的解釋就是迫擊炮,德國所有口徑的迫擊炮彈藥消耗為7300萬發,而蘇聯的迫擊炮彈藥消耗量為2。1億發以上!而在迫擊炮口徑上,蘇聯也佔據較大的優勢,所以蘇聯人完全是依靠廉價的迫擊炮才追平了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