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所以最終作罷。。…。
第四種改進型是以三號底盤改進的自行火箭炮。在這一點上,德國人比歷史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把火箭炮定位為射程在迫擊炮和榴彈炮之間,可以一次投擲大量彈藥的武器。所以這個位面上德國的火箭炮射程達到了10km左右,而且依靠較為精密的炮彈設計和發射箱,擁有了比歷史上喀秋莎更好的精度。而且德國人在3號地盤上裝備了24聯裝的發射箱,其一波投射量等於兩輛喀秋莎。不過這種履帶式底盤的火箭炮生產的並不多。
除了以上四大類衍生車之外,德國人在後來還打算把遠端火炮扔到3號坦克的底盤上。但是這個計劃最終還是被放棄了,其原因很簡單,使用半履帶車作為這種遠端火炮的底盤會更好。而且和球形閃電、風暴、犀牛這樣的高射炮不同的是,這種遠端火炮一般不用伴隨裝甲部隊在一線機動,因為較遠的射程可以保證在對方的直瞄火力之外。能防彈片就可以了。而且更省油,速度更快,底盤更便宜。…。
最終在各種巧合之下,德國人建立了一套比歷史上更完備的裝甲兵體系。三號坦克和各種衍生車輛極大彌補了德國裝甲兵力的不足,讓德國步兵師也擁有了對抗對方裝甲部隊的力量。甚至因為大量突擊炮的存在,導致了在戰爭初期和中期德國師屬牽引式反坦克炮的數量大減。只有到了戰爭中後期。德國工業無法滿足陸軍擴編的速度和戰損的增加而重新增加大量的牽引式反坦克炮。。…。
在重新設定了自己的裝甲單位構型之後。德國人並不滿足,於是乎又把眼光瞄上了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裝備著30mm機關炮的快速步兵戰車。華夏使用的底盤是輪式底盤,其極高的速度給德國人留下了很深的影響。以至於不少參戰的德國官兵認為想要打中速度高達50千米以上的小目標實在是太困難了。於是乎陸軍內部在設計這種步兵戰車時甚至還出來一種速度就是防禦的理念。如果費舍爾同志泉下有知的話,恐怕也會感到欣慰吧。德國人並沒有直接照搬華夏的做法,而是結合了自己的需要在半履帶地盤和輪式底盤之間躊躇。
感謝書友zhouyu1976、永恆的自然的打賞~~~,以及書友百事可樂、無上咒、f663026的月票支援~~~。(未完待續)
。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帝國鐵馬
半履帶車設計的初衷就是兼顧速度和越野型,論越野效能,介於履帶地盤和輪式之間。論速度同樣高不成低不就。同時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抗損性強一些,比如說戰鬥中一個負重輪被敲了,也許還能湊合著用,要是輪式戰車的話,4個輪完蛋一個就徹底跪了。而輪式裝甲車最大的優點就是速度快,省油、行程遠、便宜。(當然了,想德國後期的34系列裝甲車因為採用了複雜的8*8底盤所以造價會高一些,但是可惜作者沒幹貨……!)而且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半履帶車可以造的很大,比如說歷史上戰德國人的18噸級半履帶車。而輪式裝甲車中最終的貌似就是1噸左右。(34系列。)
除了底盤之爭之外,德國人對輪式裝甲車的定位還糾結了一下,即是作為單純的步兵運載工具呢?還是作為坦克進攻時的有利補充力量呢?前者強調對步兵的運載能力,而後者可以不裝步兵,強調火力和防護。德國有現成的裝甲輸送車,但是都是敞篷的。而且火力只有一挺通用機槍,這點火力在進攻中根本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德國人看到了華夏為裝甲車裝上了一門威力巨大的3mm機關炮。於是乎德國人也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安裝一門,但是隨後他們就發現這門火炮相對於原有車輛來說太大了!算上炮架將近kg的重量。還有彈藥。再加上必要的防護什麼的,直接把後面的步兵乘坐空間全擠佔了。。…。
如果僅僅是空間問題的話倒是也可以忍,但是很快。德國人認為作為一款裝備了速射炮的戰車僅僅只能防禦彈片和機槍的火力是遠遠不夠的。德國人不知道華夏的步兵戰車什麼防護水平,但是德國人認為自己的戰車必須可以防禦對方的機關炮射擊。從成本的角度上來講,你既然給這輛車弄了一個昂貴的底盤和一門機關炮外加名左右的操作人員。要是讓對方一回合掃掉的話那就太過分了。
不過隨後德國人發現防禦標準很不好定。想要防住3mm機關炮的設計?德國人拿自己正在設計的3mm速射加農炮比劃了一下。結果嚇了一跳,這種火炮打出的3mm鎢合金穿甲彈可以在4米左右的距離上以3度的彈著角度打穿將近7mm的裝甲!如果說單純正面抵擋問題還不大,但是側面怎麼辦?你要是用裝甲圍一圈的話這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