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中後期,德國空軍對地支援能力的下降,那麼為了補齊這些火力損失,就必須要陸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再加上蘇聯力量的增強,光想靠歷史上4號這樣的中型坦克打遍全場是不可能的。蘇聯最終都要生產is系列和各種各樣的重型反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面對對方的防線。作為攻擊方必須需要重型坦克和強悍的火力來摧毀對方的重甲單位和堅固的攻勢。而防禦方為了抵禦對方的裝甲狂潮,同樣也需要強悍的裝甲單位。你可以說虎豹設計上有些問題。但是絕對不能說以虎豹為代表的重型坦克不行。
而在這個位面中,德國陸軍比歷史上強的一點就是儘早的意識到了空軍和對手之間的差距!在義大利內戰中,德國空軍投入的力量不能說小。但是戰鬥卻打的一波三折。最後還是靠數量優勢壓倒了對手。要是等到再和華夏美英法四國開戰的話。就連空軍自己都認為情況很不樂觀,技術方面,目前德國的航空技術要落後於英國。產能方面更沒法和4國相比。飛行員素質也就和對方差不多。即使獲得了一個較好的開端,那也只是暫時的優勢。早在那不勒斯戰役之後,空軍就已經隱晦的向陸軍通報在未來的戰爭中,陸軍必須以自己的火力作為支柱,空軍第一要務是保證空戰的需要,保證本土的安全。然後才能酌情為陸軍提供支援。。…。
“以前空軍給我們的保證是,如果對面有10門戰防炮,他們會幫助我們摧毀6門,然後我們只用對付剩下的4門。而現在空軍表示最多隻能摧毀其中4門。讓我們對付6門。”看了看旁邊的同僚,興登堡繼續說道:“而且在我們原來的敵人中並沒有如此強悍的對手,而這一次,隨著華夏新型坦克的出現,我們所要面對的敵人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提高。我們以後必須學會在沒有足夠空中支援的情況下作戰。鍛造自己的重錘。”
興登堡的話已經暗示了古德里安的想法的破產,想要靠高機動性坦克切入對方陣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其它武器可以彌補打擊上不足。而既然空軍已經沒辦法彌補對地方前沿陣地的打擊,沒法有效隔斷對方的後續增援,無法摧毀對方的補給線,那麼擔任矛頭的裝甲部隊所要面對的壓力就驟增。原有的中型坦克無法執行這個任務了,那麼不管工業和成本問題如何。德國人必須設計一款可以執行這種任務的坦克!而且從這次戰鬥中,德國人不僅僅意識到自己坦克的效能落後,同時也意識到了支援兵力的滯後性。德國缺乏可以搭載步兵,同時擁有高射速峽小口徑火炮的戰車伴隨出擊。同時也缺乏有一定裝甲防護,可以發射大威力榴彈的戰車。德國人的敞篷自行步兵炮防禦太脆弱了!一旦遭到直瞄武器的打擊死的那叫一個快!正如胡貝後來所說的那樣。“這次戰鬥中,我們的裝甲突擊除了一個由坦克組成的矛頭算是有點防護之外,剩下的部分都太脆弱了。”。…。
“這確實是一個十分悲劇的事情,但是我想問一句,元帥閣下。我們如何把這些裝備從本土運送到遙遠的戰場?我們又如何保持這些精密裝備的戰鬥力呢?我們是在印度打仗而不是在歐洲本土。我們的中東鐵路只能抵達兩河流域,而伊朗使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我們要跨越整個伊朗高原然後才能進入印度河流域。而伊朗高原的面積比我們本土都要大。而那裡的交通情況實在是太悲劇了。”龍德施泰特問道。…。
看到興登堡並沒有反駁的意思,龍德施泰特繼續說道:“即使我們的計劃一切順利,那麼拿下伊朗也是5年後的事情了,再給我們3年左右的時間去建設的話,恐怕也不夠用。再考慮戰時對鐵路的保護和養護,實際運輸效率只會更低。我們拿什麼去支援這樣一支精銳複雜的部隊去作戰?”
“運輸是海軍方面的問題,這場戰爭結束後,我們可以獲得意屬東非,只要我們能和海軍一起在卡拉奇或者其它地方開啟一個缺口。那麼我們的運輸和補給就能解決。和空軍不一樣,海軍那邊說話還是比較靠譜的,我們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一半以上都是在封閉海域運動,燃油和武器兵員都可以透過海陸抵達南亞。另外。陸軍的刀鋒並不僅僅是指向南亞的,法國一直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如芒在背的存在!他們雖然不算很強,但是頑強、堅韌!”突然,興登堡好像意識到自己說多了,隨後岔開話題說道:“總之,這次戰鬥是個契機,一個重新構築德國陸軍的契機,我們應該感謝是在非決戰狀態下意識到這個問題。胡貝上校的指揮沒有錯誤。我們是輸在硬體上。”最終興登堡給這次義大利戰敗蓋棺定論。。…。
不過這僅僅意味著改變的開始,雖然決定發展更重的裝甲車輛,但是如何發展,以及未來陸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