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對方雷達陣地。
不過事實證明,在有穿越者指點的華夏電子戰部隊有些高看德國人了,德國人確實為了保證雷達的覆蓋面積而在關鍵目標上部署了多臺雷達,但是他們對雷達的反干擾方面卻沒有什麼措施,至少戰場上沒有表現出來。多臺雷達都是用一個頻率進行掃描,之間的差距非常小,完全可以用一種干擾手段進行覆蓋。而在雷達佈置方面,對方採用的也是外實內虛的辦法,雷達多數部署在外圍,儘可能的擴大探測範圍,而且雷達重疊區也不是很大。這樣部署的結果就是,一旦突破了外層境界網,內部連一點補救的機會都沒有。這種佈局在華夏電子戰部隊看來過於粗糙了,要是華夏建立雷達網的話,甚至會放棄監控範圍而至少給內圈留一臺雷達,而且內外兩層的雷達的工作頻段絕對不會一樣。…
在確定了對方雷達資料和位置之後,那麼剩下的就是干擾了,華夏這次準備的干擾措施有兩種,一種就是針對對方雷達頻率實施瞄準式干擾,在未來行動中華夏空軍和英國空軍一起準備了10架干擾飛機,一共分成5組,每一組對某個特定頻段的雷達實施干擾。按照一般瞄準式干擾的原理,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讓干擾機的頻段直接對準對方雷達工作的頻率,這樣效率更高。但是考慮到萬一要是那個德國雷達操作員靈光一閃直接調頻的話,那干擾作戰不久白費了,所以協約國一方最終還是決定有備無患,對對手可能採用的頻率也做了一番應對。
但是考慮到這個年代干擾機的穩定性實在捉急,要是萬一幾臺干擾機因為某些不可名狀的原因失靈了怎麼辦?然後直接讓機群暴露在對方戰鬥機或者雷達引導高炮的攻擊之下嗎?(實際上德國人並沒有研究出來火控雷達,只不過學霸約翰牛以己度人了,生怕德國人也有對空火控雷達。)
於是乎,第二種干擾彷彿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一種用到冷戰初期的干擾方式,也是最簡單,最沒技術含量,具體實施只要人力就可以的干擾方面——扔箔條和干擾繩!當然考慮到這東西必須扔的足夠多,才能形成一條走廊來遮蔽攻擊機群,所以載機必須說比較大的雙發轟炸機。這種干擾的遠離就是把飛機隱蔽在漫天的箔條和干擾繩形成的回波之中,讓對方雷達無法從中區分出來。進而無法跟蹤,更沒辦法引導飛機實施攔截,火控雷達也將失效。
德國在增加戰鬥機數量,但是機場數量實在有限,所以他們只能往那些大機場中使勁的塞飛機,有遮蔽作用的機堡肯定不夠用了,僅僅能擋風遮雨的機庫也早就塞滿了,更多的飛機則是露天堆放,把一個個機場排的滿滿的!而協約國和華夏空軍就要趁對方發動之前,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第二更奉上~~~,求訂閱求支援~~~~。(未完待續)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外援
“對方的航空母艦編隊正在進行輪換,目前常駐在西西里島和那不勒斯的航空母艦數量不會超過9艘,這一段時間是他們航空力量最為衰弱的事情,難道我們不採取什麼行動嗎?”一名德國空軍少將問道。
“我們現在的調整還沒有完成,戰鬥機數量還不太夠。更為關鍵的是槍騎兵聯隊正在休整。我知道你擔心的是什麼,你是怕對方戰鬥力恢復後會給最後的攻擊帶來麻煩?不用擔心,時間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對方現在是自保有餘,而攻擊力不足,過一段時間後,他們面對德國空軍來自保的能力都沒有了!如果可以,我倒是希望對方主動攻擊一次,讓我們在外線好好消耗他們一下!”凱塞林非常自負的說道。
凱塞林的自信是很有道理的,自從在關鍵地區建立了雷達警戒網之後,德國空軍的攔截效率呈直線上升狀態,賊心不死的五國航空兵曾經針對德國後勤運輸線和部分貨場發動過小規模的偷襲,但是在雷達的引導下,德國空軍總能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從一個刁鑽的角度發起進攻,讓對方到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即使在天氣並不太好的情況下,德國空軍也可以較為有效的實施截擊。而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方終於撐不住了,攻擊的次數和規模開始快速下降。航空母艦也必須輪換來保證補給。德國空軍壓垮對方的時機快要到來了。
而且根據德國空軍的戰報,多次攔截打下來的還是攻擊機居多,然後再對比對方航空母艦的飛機保有量和比例情況,凱塞林確信,如果再打上幾天的話,對方的攻擊機就剩不了多少了。而對地力量的損失殆盡也意味著德國空軍在義大利的機場變的安全了,不用擔心某天會挨炸了。
“話說,我們這段時間的投資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