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利,導致無法償還美國的國債,反而為了恢復生產有大量借貸。這樣的結果必然會為美國經濟埋下一發大號炸彈。雖然現在還沒事,但是如果有一個契機的話,這發炸彈一旦被引爆造成的傷害將是致命的!美國跑不了,英法同樣也躲不開。試想一下,如果發生大規模經濟危機的話。一旦同盟國舉事,協約國還能幫助義大利嗎?。…。
要是金融危機一視同仁的話。把同盟國帶上也不會出現什麼問題。畢竟一般而言,不會有人在內外交困的時候和另外一個有實力的國家發生正面衝突。但是奈何這一次德奧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小。原因很簡單,德奧兩國生產過剩的問題不會很嚴重。要知道德奧兩國從崩潰的俄國和巴爾幹諸國哪裡獲得了大量的土地,而這兩個國家又想把這片落後的地區(相對於德奧本土)徹底變成自己的領土,短短几年內根本無法完成新增國土的建設。也就是說,只要德國願意,他完全可以和羅斯福新政中做的那樣興修各種基礎設施,並且趁機擴充軍備。再加上德奧兩國和美國的金融聯絡並不是很緊密,所以經融危機對德奧兩國的影響會比較小。而且爆發的也比較滯後。對了還要加上一點那就是德國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能力是要比協約國強的。所以他們的干預措施也更加有力。
當然,因為同樣的道理華夏在這次經融危機中也不會有很大影響,華夏現在的領土太廣大了,根本不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只要國家引導和處置得當,華夏有的是廣闊的地方需要投資和生產。甚至於還可以分給其它國家一些份額。對於未來將要爆發的金融危機,徐傑已經開始考慮如何趁著這次機會,從其它列強哪裡淘一批好東西,順道再引進一些人才!。…。
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如果經濟危機爆發後,協約國自顧不暇,德奧等國在穩定了國內的形勢之後決定對義大利動手的話。哪怎麼辦?根據目前的形勢來看,德國已經決定扶持一個聽話的傀儡來控制義大利了。而義大利國內的政局又絕對稱不上穩定。到時候其它勢力騎牆觀望,讓義大利海軍獨自擋住德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一旦義大利重新倒向了同盟國,那麼同盟國將會變的更加強大,德國東進印度到底腳步也會變得更加堅定。…。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華夏和協約國之間已經是半個沒有條約的盟友了,而華夏對於義大利的扶持可謂是不遺餘力,華夏可不想幫了半天,結果義大利投靠到德國一遍了。這對華夏可是極其不利的。但是有這麼一句話叫事情的發展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即使徐傑再不情願,華夏也不可能跑到歐洲為了義大利和德奧對上吧?這個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上來講都是不可行的。
對於無法獲得而且有極大的可能落入到對手手中的東西。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那自然是毀掉它,或者說是儘可能的削弱它!那麼現在看看義大利到地有什麼地方可以削弱吧。從國力和工業水平上看,世界所有稱得上列強的國家中義大利幾乎是最次的。(好吧,現在的俄國已經稱不上列強了,而奧匈帝國在從俄國獲得大量土地後,實力明顯高出義大利一個檔次。)如果算工業的話,即使義大利加入到同盟國中。。對雙方總體工業實力的對比也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而且這個國家的經濟形勢在戰爭結束後一直不咋地,這就更讓義大利國力上的意義下降了不少。。…。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陸軍,怎麼說呢?義大利陸軍確實不乏精銳,但是總體而言,無論從規模、裝備還是戰鬥素質來看,義大利照樣不如其它列強,奧匈帝國在東線被俄國人一頓暴打,在西線又被美國人打過,但是綜合評價,奧匈帝國的軍隊素質還是要比義大利高一些的。(奧匈帝國表示我又中槍了。要黑就直接說啊!)至於規模更是沒法比。所以說即使加入到同盟國中,義大利陸軍絕大部分部分恐怕還是放在殖民地和後方維護治安和保障後勤更好一些。前線的物資金貴啊,還是留給更能打的德軍吧!
那麼最後說到底,義大利對雙方力量對比改變最大的還是第谷手中的那支海軍。想象一下,如果德國海軍主力進入地中海,和義大利、奧匈帝國、土耳其、西班牙等國的海軍兵和一處的話,那將是多麼強悍的一支力量啊!從艦隊規模上來說無論是對付華夏海軍,亦或者協約國部署在亞洲的艦隊來說都是十分容易的。在戰爭開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同盟國海軍將佔據壓倒性優勢,甚至於一波直接推死都是有可能的。而一旦德國真的在印度站穩了腳跟,華夏即使和協約國聯手想要將其擊敗都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從戰爭成本上來說,徐傑並不希望華夏直接和對方爆發長時間的消耗戰。